立足“三个融入”,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韩宪洲 袁 蕊
摘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定、选择、坚守、养成上下功夫,通过“三个融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韩宪洲,1964年出生,男,汉族,河南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关大街88号,邮编101101。
袁 蕊,女,汉族,河南人,1976年出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政工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关大街88号,邮编10110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及内涵,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导向提供了精神旗帜和价值标杆。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又明确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对当前高等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途径、思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时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教育者应该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定和选择上下功夫,在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坚守和养成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人生道路,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学生培养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坚强力量。
一、融入学生人生道路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是一个连续、完整、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这一特点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要予以充分考虑。
(一)高职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是其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三年后他(她)将离开学习、生活多年的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此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养成对其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对今后将要发挥的社会作用也至关重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学校和学生个人都要重视“扣好第一粒扣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上,高职院校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在内容上,要与中学阶段的思想教育紧密衔接,融为一体,不能断档;同时要保证大学阶段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切忌简单重复;在目标上,要与学生未来将要进入的职业岗位、承担的社会角色紧密结合;特别是在高职德育的顶层设计上更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等曾经在不同时期强调过的相关教育内容统一、融合,而不是自成体系,否则就会搞乱了教师,搞烦了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标志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
因此,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接班人,同样也是享受者,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选择,无法推脱,不能逃避,这就是历史责任。
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大学生即将要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工作进一步具体化,这使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向更加坚定,任务更加明确。“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高校的“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体现出实效。
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阐述,实际上反映的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这里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把公民个人和国家、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高职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社会角色时应该清醒把握的。
(三)对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要恰当可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三年只是其人生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尽管重要,但有局限。特别是在目标的提出上,不能搞“高大全”;在实施上,不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留下职业教育的痕迹,留下高职院校的痕迹,这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个字的要求,既是具体的方向、可行的路径,也是明确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把这八个字的要求认真落实到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落实到高职德育中去,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高职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扎实践行这八个字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为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座谈会上,对小学生也提出了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指出了“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具体路径。这里所体现的内容、方法、途径与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大学的教育,要在取得新的效果上下功夫。
二、融入学生的培养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整个高职教育阶段育人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不要视其为独立于现有教育体系之外的内容,否则就会教条似地陷入到“搞运动”的窠臼中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握:
(一)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这一目标,既包含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办学定位的界定,也包含着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必须扎根基层、立足一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大学生必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按照财贸行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实际,以“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对学生开展了财贸素养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正按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新要求、新概括,改进和加强财贸素养教育,把它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载体,继续开展新的探索实践。
(二)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和整个教育教学环节融为一体。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认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学院所有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习、实训环节,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联系所教授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这是教育和践行的关键。要整体规划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德育体系,说清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培养“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上,让大学生活更充实。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诸行动。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一些老大难问题结合起来,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解决一些所谓的小节问题,作为大学教育阶段成果来巩固,取得大学教育阶段的实效,尽可能不让学生把这些毛病、缺点带到工作岗位上。
(三)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相统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人生过程中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有效的践行载体。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就是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没有职业理想,大学生活就失去了目标,各种教育就失去了效果,学生会空着手来校,空着手离校。职业理想的建立,国家、社会、院校、家长及学生本人都负有责任和义务。这个理想,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有很大比例不具备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性、吸引力还不大,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对教育者来说,让高职大学生快乐地接受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是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进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了更好的社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次品教育”。[①]
三是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和家长自觉的选择。尽管我们早已认定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但政府主管部门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依然存在,对职业教育、对职教毕业生利好的消息无法鼓舞人心。但我们坚信,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政策的不断改善,必将从教育体系上为家长和考生提供一条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路径。
三、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既遵循学生思想教育的总体规律,循序渐进,重在养成,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辅相成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
在实施上,国家、社会和个人是统一的整体,有分工,也有不同的责任。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三个层面开展,而不能只强调个人层面价值观的教育。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形成,从根本上也依赖于前两个层面的培育、建设情况。
中国梦的靠近,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的幸福,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伴随着党和政府、整个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高职生的职业自豪感也会不断提升。
作为教育者,高职院校要勇于,更要善于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认识和规划自己的成才、成功之路,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
(二)对职业院校“三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职业院校内,教职工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责任是共同的。教职工既是教育者、引导者,更是示范者、带领者。
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师德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内容、途径方法上有新的创新,特别是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在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等方面提高吸引力,确保实效性。
(三)要强调针对性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
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强调针对性,抓住以下三方面,即,功在实效、重在养成、贵在坚持。
功在实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实功,求实效,不要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不搞短期行为。
重在养成,就是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贵在坚持,就是要从制度做起,依靠校园文化来推动、保障,拥有一批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榜样群。
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上要紧紧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立足师生思想的实际,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院校发展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展示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