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高校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推动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求。要从改善高校的外部环境、加强高校内部民主治理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推动高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满足高校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不断创新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载体等几个层面入手,着力构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
作者简介:蒋云尔(1957-),男,江苏宜兴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刘永芳(1970-),女,江苏连云港市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
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执政生命线”[1]。作为高校来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高校的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要推进高校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就必然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切实提高执政能力,科学决策,着力解决好高校发展中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利于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协调好学术群体与管理群体关系,确保高校中的群众即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不断推动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
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高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生要求与逻辑起点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改革建设过程中所形成发展、行之有效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其根本要义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高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高校践行群众路线所蕴含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内涵与大学的学术自由、民主协商等大学治理理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群众路线反映了党和政府政策的民主化过程,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特征。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反映了政策的民主化过程,也是高校决策民主化的根本路径。在高校决策过程中,既要充分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以及相关团体、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过程,又要尽可能地反映广大师生的最根本利益与要求,还要通过民主的体制、制度、程序加以保障。同时, 群众路线也是提高高校决策科学化的有效载体。作为党的最根本工作方法的群众路线,其决策路径是 “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2]。“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反映了决策由民主到集中、逐步完善的过程。从高校决策科学化要求看,高校领导决策者和相关参与者需从实际出发,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办学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手段,对所决策问题做出真实科学的预测、判断和抉择。现代大学的传统、使命和特点均要求高校的领导决策机制应该是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协商的决策模式,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决策程序,有效推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和高校党委整体、长远发展目标选择的融合与整合。
二、高校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矛盾与释析
(一)高校群众范畴的多样化所引发的价值多元化以及利益分配复杂化问题
在现实的政治语境中,群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当前,我国高校中的群众范畴应是高校内部所有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能够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提升的所有群体。作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既包括高校广大教师、学生,也包含中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与现代政治民主化趋势相一致的是,大学中的一般学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均对民主权利提出了诉求,这些民主诉求对学术精英的地位和权利提出了新挑战,对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践行群众路线,能够拓宽和丰富高校师生参与决策的民主途径、民主方式和民主内容,促使大学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内部结构,可以更好地协调好大学内部群体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保障和维护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高校应从大学根本使命出发,合理界定不同群体的权利、义务,协调好高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和矛盾。
(二)高校追求一流发展目标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行政化问题
随着现代大学使命、功能的延伸以及规模的极度扩张,在任何一所高校内部,“都已形成学术与行政管理的两个系统、两支队伍、两种逻辑”[3]。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院校竞争,实施了诸如211工程、985 工程以及不同层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特色课程、精品教材、重点基地等各类重点项目制度。这些政府工程和项目,一方面加大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高校之间的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为了追求一流目标需要不断地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重点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行政部门和管理者进一步集中了资源整合配置权力,并通过重点项目的申报与管理以及实施相应的评价制度加深了对校内学术组织和学术人员的控制。由于重点项目资源的稀缺性特征, 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作风在高校某些领导者身上日益滋生;急于求成、工作不实等形式主义现象在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时有发生;部分党员干部勤俭办学意识有所淡化,奢靡之风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和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和遏制,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高校践行群众路线,可以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问题,防止权力异化,避免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避免管理文化对学术文化的侵蚀与背离。
(三)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相对滞后性所产生的自主发展动力机制不足问题
我国199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自主办学主体地位,但现阶段高校对政府依然存在着着高度的行政依赖性,内部治理结构依然不够完善,制度体系依然不够健全。高校虽然也建立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出台了许多举措,但少数领导干部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在办学理念、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水平以及管理高校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高校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和作风,将自己置于普通群众之上,锐意进取的精神不够。究其原因,既有素质、作风等个人因素,但更多的是其权力、责任缺乏相应监督和制约。高校亟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健全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新梳理并调整现有权力结构和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大学的根本使命;通过推动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一些难度大的深层次改革,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资源整合与利益分配等,要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不断推动高校民主治理建设。
三、构建高校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现实路径与策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深刻理解和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取得了革命事业的成功和建设事业的辉煌。高校需要不断强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动力机制,从改善高校的外部环境、加强高校内部民主治理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等几个层面入手,着力解决高校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背离群众路线的不良现象。
要确保高校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性,关键是要保障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高校活动的特殊性——培育人才、发现新知,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类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决定了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作为高校来说应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但同时也要发挥办学主体性,广泛调动教师、管理人员等各个层面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高校领导者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处理协调好与政府、市场、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和矛盾,实现双方共赢,才能推动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从国家层面看,需要通过一整套民主治理结构来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学理念及其大学治理结构的不断传承、创新,是大学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根本所在。由于长期“官本位”政治文化影响以及民主治理机构的欠完善,高校管理行政化趋势日益凸显。与管理行政化相伴相随的是领导管理层工作方法的欠周全和工作作风的欠扎实。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防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越位、专权和异化,是大学去行政化的重要使命。”[4]国内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学所推动进行的大学章程建设,反映了社会和高校的一种发展共识,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要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大学内部权力关系,重塑系统化的治理结构。通过推动高校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探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能够推动形成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事关大学重大发展的问题都应通过民主的决策路径、合理的决策程序来加以解决和落实。一是要推动高校校长的职业化。应淡化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遴选那些真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崇尚学术、远见卓识、精通管理的教育家担任高校领导者。在学校管理与决策过程中,只有学校领导者真正尊重民意、重视群众力量,才会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而群众的创造性也必须获得有思想、有魄力、有担当且掌握重要资源的高校领导的支持和认可,才能转化上升为制度、政策。二是要健全领导决策体系和民主决策机制。要不断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领导决策体制,强化教代会等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自治体系建设,健全校务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各类群体在决策中的作用。三是要健全高校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要把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公开透明,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邓小平指出:党的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西方国家大学正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捍卫了大学主体地位、学术自由等核心价值理念。在制定制度、保障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只有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才能广泛而深入地倾听群众利益呼声,并能够让群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制度的内容和价值,从而使得民主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正如库克所认为的,“使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中的人们对制度的认可。”[6]我国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从大学外部突破原有政策障碍,又需要在大学内部进一步健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优化教师等各类群体参与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途径,形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化、经常化的发展模式。
群众路线是群众的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需要党和政府在整合群众利益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的完善。高校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需要高校决策层妥善解决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问题,有效整合群众的利益要求,要通过多重协商方式,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理解;通过完善校领导与群众联系制度、教代会制度等,充分反映不同群体的意见和愿望,切实满足群众利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养老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和人事制度问题仍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亟待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推动加以解决。
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必须丰富联系群众的平台建设,构建学校行政管理者与基层师生紧密联系的载体。应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动形成校领导联系二级院(系)和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机制,真正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浓厚氛围。
党的群众路线与高校民主管理、科学治理等均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依法保障高校的办学主体性地位、强化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民主效能,保障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必将为新形势下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长效的动力源泉。
[1]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3,(06-18):A5.
[3][4]龚放.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J].传承,2013,(12):65.
[2]毛泽东选集( 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5]邓小平文选( 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