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子安:彰显高职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准确定位,不断创新,形成和发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使命和责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高职特色”为着力点,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论述了高职特色大学文化的塑造与培养问题。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一个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研究并创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使命和责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大学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发展与新世纪的跨越之后,基本完成了外延扩张,与之相对应的内涵发展问题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谋划各自的发展道路。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等,都成为各高职院校争相着力打造的竞争制胜点,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所有这一切,一旦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凝聚、融合、提升,就难以真正形成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功能,可以提升学校的精神境界,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离开了大学文化的推动,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兴校”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从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角度来看,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牌”。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而人才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育人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教育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造,乃至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都蕴含着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高技能”依赖高水平的专业建设,而“高素质”则依赖高品质的大学文化。事实证明,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技能的竞争,在工作岗位上,用人单位更重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文修养,而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恰恰需要在大学文化的熏陶和锤炼下才能养成。大学文化可以潜移默化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条件,使大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知识,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文化一旦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就会激发处个体和群体无穷的力量,在逆境和困难中无所畏惧,奋发图强。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它肩负着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协调作用。就提供智力支持而言,一方面,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术的时候,高职院校能够根据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自动调节专业需求和人才规格,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有机会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能够通过开展产业技术服务推动经济进步与社会实践。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院校能够更直接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可以解决地方发展的科技问题和人才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科技,使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
大学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导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贯彻和保证,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载体。四者互相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样办等一些基本理念是对大学价值的判断和对大学理想的追寻,办学理念应该具备明确的思想或观念。先进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个明显的标志,也是其独特的大学文化特色。独具特色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利于高职院校在生源争夺激烈,以质量求发展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下去。少数高职院校缺乏准确的定位,不顾实际地盲从于市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办学理念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专业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专业文化已逐渐形成:职业本位构筑专业文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明确界定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的工作范围等。职业本位旨在赢得社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认可,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被社会所接受与认可就会引起就业难的问题,造成人才与资源的浪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改革和调整,积极建构职业本位下的专业文化,才能增强内部活力,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奠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资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能力,既要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学生确立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应以就业为导向,与学生未来的行业对接,相互作用和渗透,积极向学生传递传播行业的精神与价值取向。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专业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建立起校企联合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相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根本途径。只有实事求是地坚持科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行业、地方和企业,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有特色的学科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研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增强为行业或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在高职院校应有的重要作用。产学研相结合搞科研,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高职院校办学要“求真务实”。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必然影响整个学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树立求真务实的办学方针,清醒认识到自身的本质特征及功能,做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高职院校办学所不能动摇的根本信念。
以科学严谨的管理文化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谋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确立以人为本,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高职院校成为内涵丰富的求知精业的殿堂、教师寄托身心的精神家园、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乐园,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相处的优质生态环境,必将极大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形成高职文化特色的“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教师文化
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生产实际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在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同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要通过出台各种鼓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提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积极加入相关行业协会,提高个人专业业务水平,努力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同时还要邀请大量企业专业人士以及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担任某些科目的兼职教师。
学生是大学文化最具活力的载体,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企业、社会岗位需求的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应突出学生“能力本位”的主体文化。通过教学、社团活动、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潜移默化地贯注着能力本位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文化。
3.强化“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在学生中渗透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天然联系,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氛围内学习和锻炼。如何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完成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角色平稳转变和快速过渡呢?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高职特色的、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的学校文化。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文化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将师生双方安排在具有专业教学设备或教学软件的实训室里,边教、边学、边做,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紧密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做一体化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室建设上,高职院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生产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尝试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引入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将企业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方面。学校也可以投入资金在企业建立集“工作生产与学生实训、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文学艺术、体育、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等几种类型。如,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协会、电子科技协会、汽车协会等。通过学生社团,可以营造积极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加快其社会化过程,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缩短从学生转变为员工的适应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周燕.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的规划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
3.乔向东.对创建具有高职特色大学文化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06(4).
4.施旭东.大学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及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8(07).
5.陈云涛.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精神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5.石芬芳,胡类明,大学精神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立体贯注[J],职教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