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书记视点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书记视点 >> 正文 >>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韩宪洲: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探
2012-11-28 10:40:06   来源于: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韩宪洲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北京市也提出要“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抓机遇、促发展。但在这些“发展”的政策和精神中,大多都没有提到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的建设,好像这不是政府的任务,似乎也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硬任务”。然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文化建设的缺失,恰恰是当前影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有两个事实需要注意:第一,我国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有十年多一点,如果不考虑最初在本科院校中进行的专科办高职的试点,仅仅从独立设置高职学院算起,时间更短,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则更在其后;第二,现在全国大约117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大多是在中专、管理干部学院(成人)等基础上“升格”起来的,从中专到高等教育,从成人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这也是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文化建设时所要重点关注的。无论是中专学校还是成人院校,这些院校的文化与高职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有着很大差异性。本文仅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陈述几点个人的初步想法。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首要属性是高等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首先是大学校园文化,而不是在大学文化之外另起炉灶。正如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如果在实践中,高职教育没有具备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就会变为职高或中专教育的类型、层次,或是其简单的翻版,抑或是个拼盘。在这个逻辑中,高等教育是共性,职业教育是个性。这一点,今天奋斗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的同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些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的从业者们非常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识,也非常关注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以上诸多方面的不同。但高等职业教育中那些非专业教学领域的内容,则明显被忽略了或被关注度远不象本科院校那么高。如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高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等等。这样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虽然看起来自成体系,但不平衡,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甚至还有些盲人摸象的味道。

对于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十多年前曾是高等教育界的热点,也形成了很多共识,可以说相对比较成熟了,完全可以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来学习和借鉴。学习借鉴之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必须有其鲜明的“职业”特点。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处理好“传承、实践、创造”的关系。

传承,就是学习、借鉴、延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校园文化多年来积累起来的成熟的理念、做法;实践,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院校发展的一项“硬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中;创造,就是结合高职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己院校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质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形式与内涵,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出来的,但更是积累、沉淀出来的

前些年在研讨大学校园文化时,大家共同的认识中有重要的一点是新建院校所要注意的,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的,决不是一蹴而就,搞不了“大跃进”。这几年,一些新建院校在讲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往往强调主观的成分多一些,外在形式多一些,文化标识多一些。当然,外在的形式是必要的,它是内容的体现,内涵的表达,文化思想的承载物,在文化形成、建设过程中也不可缺少。而讲积累、沉淀,则强调客观的成分要多一些,重在结晶和升华。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物质的与精神的、外在的与内涵的两方面都要考虑,亦即一般的定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其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

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校风、学风不断发展、优化、沉淀的过程,既有主观上建设的过程,还有客观上逐步成形、成熟的过程。尽管高职教育是隶属于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部分,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期短,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处于自我摸索阶段,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基础还较薄弱,积淀还不多,内涵还不那么深刻,远没有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实际上,这也是从高到低的三个层次。物质上的东西可以突击,可以通过设施的建设来实现,效果也可以明显,还可以很气派,但建成的物化标识要承载一定的思想、文化内涵,则是需要精心设计,下一番功夫的,这也是形成文化、发展文化的必然过程。新建院校都在制定自己的校训,四六句,合辙押韵,简洁、上口、易记,还有成语典故,也精彩。但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院校校训重复、相似,百校一面,有空泛、浮躁之嫌,“训”是“训”,做是做,把校训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甚至训与做不符,知行不一。规章制度更是如此,为了在短期内求全,大家可以COPY,照搬照抄,模仿借鉴。文字是全了,但管理水平并没有提高,原因就在于,制度背后缺“魂”,即文化来支撑。制度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精研形成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最重要的是,制度是要认真执行的,长此以往,一以贯之,总结积累,逐步再提炼升华为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共同遵守的纪律,共有共享的精神。籍此可见,没有求真、求实、宽容、责任的大学精神作为内核和支撑,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要上升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层次,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文化本质的要求。

三、高职文化建设,教师要比学生先行一步

大学,不是大楼之谓,而是大师之谓。对高职院校来说,大师,就是“技术大师”“技术名师”,学校要发展,就要技术名师云集,这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根基所在。没有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名师,高职院校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之所以说教师要比学生先行一步,其一,技术名师之名,要名在技术技能上,更要名在人格魅力、名在师德上。知识和技能训练可以促学生“成器”,而德育则培养学生“成人”。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容事的气度,作为技术名师必须具备这些素质,同时还要有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先成人、先成才。其二,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大都是从普通高校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来校任教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有些甚至是片面和肤浅的。尤其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专业一线技术的了解和操作能力也欠缺,他们上岗时并不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师资。与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及台湾相比,在高职师资的培养方面是我们的短板,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制度层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先天不足”而入校后又缺乏必要必需培养,“双师”基本素质还不高,因而,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培育上,要从教师这个源头抓起,任务很艰巨,过程很漫长。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建设者,需要教师自身首先解决“双师素质”的问题,这是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此应十分清楚。

四、高职校园文化要向优秀的企业文化开放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指向性很强,培养的学生要像职业人员,才能尽快上岗,达到上岗就能用、就好用的培养目标。这种职业人的职业素质培养,除智力因素外,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非智力因素”。那些百年老店的成功之处,应该首归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近年来结合财贸行业、企业的特点,探索确定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板块财贸素养体系,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财贸素养教的成绩在毕业生身上日益显现,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顶岗实习是重要的环节。学生短短三年的学习时间还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不在校园中,要到企业,到实际岗位。带这些徒弟的师傅基本上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学生在这里感受到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和他在校园中所接收到的有关企业的文化信息不一样,他就会困惑、疑惑,影响其上岗后的行为。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相贯通。高职的校园文化应是具备开放性特征的,具有前瞻引领作用的优秀文化。

五、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考虑到高职生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上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上,升本科的立交桥还需要建设。这也是不少家长、考生对高职教育“兴趣不足”,甚至怀有抵触情绪的一个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城市已达到普及的程度),接受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日渐明显。他们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在心理特征上、在成长经历上都有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不同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和特点。要用有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去引领、熏陶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使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入脑、入心,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