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书记视点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书记视点 >> 正文 >>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贾明建:关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科学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2012-09-17 00:00:00   来源于:

关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科学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贾明建

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事业,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工作,举足轻重,事关大局。只有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正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切实增强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才能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科学化发展。

一、关于以贯彻新《条例》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问题

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中央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按照这一新要求,中央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依据和根本制度,也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高校得以贯彻执行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我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新《条例》的学习贯彻普遍不够,明显落后于全国高校。究其原因,或是由于对新《条例》的思想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对新《条例》的学习研究不够,或是由于对新《条例》的组织引导不够等等,这将直接影响到我省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学习贯彻新《条例》,主要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科学分析高校党建形势,切实增强学习贯彻新《条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高校党建面临着“四新”形势,(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校党建提出了新的使命;(2)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对高校提出了新的任务;(3)应对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新挑战和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对高校党建带来了新的挑战;(4)人才智力流动频繁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高校党建提出了新的课题。可以说,高校党建面临的“四新”形势,使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比任何时侯都更加需要新《条例》的理论指导和规章保障。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新《条例》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新《条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抓紧组织广大教职工党员干部学习研究新《条例》,要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系党总支和支部学习为依托,通过“学习大讨论”等各种有效形式,迅速掀起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新《条例》的新高潮。

二是要解决好理论掌握问题。学习贯彻新《条例》,掌握其理论内涵及实质是关键。新《条例》从高校领导体制、基层组织职责、党员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等“七大方面”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从完善高校领导体制看,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了高校党委的工作机制,充实了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从基层组织的设置和职责看,进一步调整了基层党组织设置,完善了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从加强高校党的纪检工作看,进一步明确了纪委的双重领导体制,完善了机构设置、工作体制和主要职责;从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看,进一步拓宽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内容,强调了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完善了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的内容,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等。《条例》的这些新内容,既有指导性的要求,又有操作性的要求,但其实质是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路径,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必须在“领会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方法上作文章”,力争在树立科学理念、掌握科学方法、创新科学模式、寻求科学途径、建立科学制度等方面有新的创新和建树,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见于行”。

三是要解决好探索高校党建新路问题。理论学习,重在实践,贵在创新。按照新《条例》提出的高校党建新思路,现阶段加快我省高校党建科学化进程,关键是要抓好“五个必须”:其一,必须围绕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进高校党建。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是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举足轻重,事关大局。关键要坚持把握“两个方向和两个服务”,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其二,必须围绕开展中心工作,推进高校党建。高校中心工作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党建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其三,必须围绕和谐校园建设,推进高校党建。高校党组织要肩负起和谐校园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职责,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教风和学风。其四,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推进高校党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逐步建立科学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其五,必须围绕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推进高校党建。高校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把高校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作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高校干部队伍。

二、关于加强科学引导,进一步引深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问题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作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两大亮点”和“两大载体”,在我省已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校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引深“两大活动”。但是,一些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引深“两大活动”的路径和关键,并不是十分清晰。

根据中央开展“两大活动”的总体要求和高校开展“两大活动”的特点,现阶段关键是要抓好“两个层次的引深”:一是具体活动层面的引深;二是理念、思维、能力层面的引深。其中,特别是要抓好理念、思维、能力层面的引深。如果说,没有具体活动层面的引深,“两大活动”会失去载体,无以依托;那么没有理念、思维、能力层面的引深,党员干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没有转换和提升,“两大活动”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过去,我们搞科学发展观教育时,许多党员干部之所以收益不大、贯彻不力,就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教育和科学引导,特别是没有使党员干部在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上有新转换和新提升。鉴于此,高校“两大活动”的引深,总体上说更应重视从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层面,对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行有效教育和科学引导。

就高校创先争优活动而言,当前既要继续抓好具体层次的创先争优活动,即抓住“五个紧紧围绕”开展好延伸活动(一是围绕服务高校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二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校和谐;三是围绕改进学校作风,服务教职员工;四是围绕创新高校党建,建设基层组织;五是围绕提高教职工素质,建设一流队伍);更要着力从新理念、新思维、新效果这些更高层面进一步提升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具体地说,一是要增强一个新理念,即常创常新的理念,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三大新境界”,即把创先争优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示范带动、一种社会氛围”。二是要树立一种新思维,即科学转化的思维,逐步实现“三个转化”,即政治优势转化,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组织资源转化,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把党建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推动高校平稳较快发展。三是要达到一种新效果,即示范带动的实践效果,以创建先进党组织带动创建先进单位;以争当优秀党员带动争当优秀教职工;以党员的创先争优带动整个高校的创先争优。

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而言,目前,在继续探索新形势下学习型党组织的新形式、新机制等具体内容的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到学习理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本领的转换和提升上,特别是在“增强三个一”上有突破:一是要增强一个新理念,即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学习的“三大新境界”,努力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二是要树立一种新思维,即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不断实现思维方式的新突破,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三种新思维”上有创新、有建树。这“三种新思维”,既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四中全会中央对党员干部提升思维能力的新要求。其中,“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和总方向;“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这是很重要,也是很高的要求。三是要学会一种新本领,即统筹兼顾的本领,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所以,必须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的本领。

三、关于规范文明和谐高校创建,进一步提升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水平问题

文明和谐高校创建作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然而,究竟怎么才能使高校文明和谐创建尽快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仍有“六大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是要解决文明和谐高校创建的科学认识问题。高校文明和谐创建,就提出和运行而言,较晚于省直机关文明和谐单位创建;就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和把握而言,又都存在明显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模糊,创建意识单一。现在的关键,一是要科学把握文明和谐高校创建的基本内涵,不断强化“一个意识”,即公民意识,提升“两大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紧紧抓住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切入点,切实抓好“三大教育”,即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这里,“公民意识教育”问题,既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新理念和重要思想,也是新时期文明和谐创建的关键。现在的普遍问题和薄弱环节恰是“公民意识教育”不够,以致使人们的“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意识淡薄且发展失衡。相对于机关干部而言,现在高校教职工民主意识和自由平等意识较强,但在如何正确处理民主和法制、自由和平等、公平和正义之间的关系时,又往往失之偏颇,特别是有些人法制意识相对淡薄,这就有一个科学引导和教育的问题。

二是要解决文明和谐高校创建的主线问题。主线问题是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根本性问题。但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科学解决。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够”:其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不够;其二是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明和谐高校创建中的主导地位把握不够。现在的关键是增强“两个认识”,抓好“两个引导”。一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四项主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要把握“两个重点”: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其二,践行荣辱观,提高道德情操,保持健康情绪。要尽快把高校广大教职工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上。二是科学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文明和谐创建中的主导地位,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纳入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体系;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灵魂工程”,始终如一地贯穿于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全过程。高校新《条例》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和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要求我们要正确引导高校广大教师员工时刻注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文明和谐创建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要解决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科学载体问题。科学载体是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依托,也是增强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活动认同感、提高参与度和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及影响力的关键。现在的突出问题是:(1)载体的确立不科学;(2)载体的内涵不深刻;(3)载体的形式不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三:一是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内涵或实质的载体,使之具有科学性。二是必须建立富有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特色的载体,使之具有鲜活性。三是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发展的载体,使之具有持续性。

四是要解决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高校文明和谐创建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根本所在。但是,这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创建方式生搬硬套,创建模式简单、单一。当前,关键是要提升“三大创新能力”:一是要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探求依靠自身发展的原有动力。二是要提升“集成式创新能力”,探求复合型创新模式。三是要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探求高端型创新模式。

五是要解决高校文明和谐创建成果的有机转化问题。科学运用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系列成果,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机转化,推动高校教育中心工作的科学发展,是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根本目的。现在的突出问题是,既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又缺乏“成果转化”的方法,致使创建成果和中心工作相脱节、“两张皮”。解决“成果转化”问题,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成果转化”意识和理念。二是要学会科学概括和提炼创建成果。三是要善于灵活运用创建成果,实现创建成果的有机转化。

六是要解决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问题。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持续有序发展,必须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制度和机制更加根本、更加长久、更加稳定,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创建和谐文明单位的总体要求和高校文明和谐创建的特点,当前,主要应该建立健全“五大机制”:一是要建立制度化的领导机制。二是要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三是要建立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四是要建立规范化的监督机制。五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共建机制。

四、关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在加快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五化五不足”问题,一是理念淡化,认识明显不足。表现在:或者把思政工作视为个别部门的事,而不是全局全方位全过程的事;或者把思政工作视为个别人的事,而不是全员的事;或者把思政工作当成任务,而不是神圣使命。二是内容方法老化,创新明显不足。主要是:教育内容只重理论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教育方式只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重过程、轻实效;教育方法呆板、单一,缺乏创新,思政工作易“入耳”、难“入心”。三是队伍素质弱化,后劲明显不足。思政队伍状态不稳、力量单薄、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专职不专、兼职不管”。四是教工教育隐化,层面明显不足。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重学生、轻教工。五是眼界视野僵化,深度明显不足。思政工作联系实际,往往仅限于联系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而忽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大实际。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地说,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三大影响”密切相关,从社会环境看,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从经济环境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各项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西方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从人文环境看,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竞争压力加大,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思想蔓延,就业形势严峻,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但是,我们认为,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科学认识不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元性研究不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

当前,要改变我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现状,关键是要“把握根本点,找准切入点,寻求新载体,增强实效性”。一是要“抓本”,就是要顺应形势,把握本质。一要抓住理想信念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理想信念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必须作为高校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要始终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全过程。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一切为了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观点,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也只有保持正确的态度和方向,才能创造出切实有效、并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二是要“求准”,就是要准确定位,强势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切入点放在培养和提高教职工党员干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三是要“求新”,就是要创新方法,探索载体。一要以“文明和谐创建”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途径”;二要以“网络传媒”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方法”;三要以“政治生日”为载体,探索党员教育“新模式”。四是要“求实”,就是要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一要强化教育,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二要转化方法,寻求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途径,包括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由单纯解决思想问题向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三要健全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活力。

五、关于树立高职办学超前意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方式,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推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省高职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缺乏高职办学的科学理念;二是缺乏前瞻性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这既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需求相脱节,也影响到我省高职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按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要求,结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当前,加快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要应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一要科学认识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职教育“下连”中等职教,“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天职”。必须拚弃“重本科轻高职”的传统理念,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新理念。二要正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劣势和不足,尽快改变我省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失衡的现状。

二是要探索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路。一要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生源危机”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之路,才能使高职教育尽快走出困境。高职教育要正视“危”与“机”并存的现状,尽快加大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建设力度,大力培养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逐步实现由大众化发展到特色化办学的转化,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二要抓紧构画和建立新的高职教育模式。要按照教育部和鲁昕副部长最新提出的建立包括“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抓紧规划和建立我省高职本科和研究生两类职业教育。要借鉴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已率先举办高职本科的经验,以我省国家首批示范高职院校为基地,结合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先行试办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本科教育,培育一批能够满足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八大产业及其相关管理服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出适应我省建立综改试验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探索研究生层面的高职教育。

三是要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为高职本科教育创造条件。一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技术理论及就业创新能力。二要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加大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尤其是与山西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三要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既懂技术理论,又有职业技能的高水平“双师”高职教学人才。四要注重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要不断强化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既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又要注意推进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不断探索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校企合作模式。五要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要继续加大财政对高职教育的“专项支持”,特别是要支持高技能应用型一线紧缺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基地开发等工作,确保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