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4-10-28 18:57:16   来源于: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宁国安

摘 要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资助”研究成果。本文论述了孝文化的意义,探索了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宁国安,1967年9月生,男,汉族,湖北孝昌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政办公室主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邮编:432000。

 

“孝”,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耂”,下面是个“子”字,在“耂”之下,即顺从侍奉老者长辈当为“孝”之本义。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的美德。“孝”是对生命的诚挚感谢,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感恩。孝道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产。她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进而成为民族凝聚、国家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做人以仁为本,仁以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至善至美的根源。

一、什么是孝文化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意思是“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兄长面前,就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由此可见,孝文化是由一代代炎黄子孙沿袭而成,子女对父母赡养、尊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内化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心灵深处,外化为中华民族伦理思想行为规范、道德生活乃至礼仪、习俗习惯等的复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孝的文化”。

二、研究孝文化的意义

(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国家。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孝文化广泛探讨人与人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至今仍在沿袭使用,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铭刻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中国人在世人面前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研究孝文化,对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塑造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与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培育社会一代新人。学校进行孝文化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道德教育,孝文化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赋予新内涵,让学生因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孝文化存续至今而骄傲自豪。学校通过广播、橱窗、校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孝文化教育的意义,从而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尊师重教,学生铭记师恩,老师爱护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新一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同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

(一)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文化能长久影响人、塑造人。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文化,办文化就要办出一种精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总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学校教育要做好整体设计。一是进行“四信”教育,即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政府的信任、党和人民事业必胜的信心教育。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建设教育,即对祖国之尊、对社会之尊、对父母之尊、对职业之尊、对岗位之尊、对生命之尊,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根本。三是进行平台载体建设,即以思想政治课、人文课“第一课堂”为基础,做好孝文化进教材、进教室、进学生头脑“三进”工作。以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第二课堂”来丰富,社会实践体系建设“第三课堂”来提升。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载体。四是进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领路人”,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补充。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1.以育人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各网络媒体平台,建立专题网站,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校举办“优秀女性进高校”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道德观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中华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建设湖北孝道大学生创业园,注册大学生创业企业53家。学生在创业中受到锻炼,获得受益,又拿出部分受益回馈学校和社会,做到中华孝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的真正融合。

2.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一是打造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政治学习、每月至少有一项文化科技活动,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二是打造实践育人亮点工程。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大悟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董永公园、槐荫公园、李白故里等,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和“孝文化”中受到熏陶、启发和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和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与企事业单位、部队、机关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民共建基地10余个。把军事训练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打造开心成长工程。学校每年5月以“开心·成长”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团体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敞开心扉,快乐成长。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咨询,培育了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四是打造阳光励志工程。学校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将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五是打造创新创业工程。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学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3.“三观”教育和社会现实相融合,坚定“三个自信”。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反复经常学,突出重点学,结合实际学,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三进”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将“中国梦”与青年梦、世界梦、人类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添青春正能量。三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切实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个人支付能力增强了,独立应对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强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呈现了新的变化,所以过去的亲朋好友帮助式的团队依赖就少了。加上工作的繁忙,生活节奏的加快,闲聊的时间没有以前多了,彼此之间的接触沟通了解就少了,这样人情淡漠就显现了。托起学生的梦想,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针对社会人情冷漠和腐败现象,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为载体,融入党情、国情、民情教育,培育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宗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培育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以党的宗旨、纯洁性和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从而达到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之目的。

(三)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挖掘中华孝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中等城市,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中华《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孝:即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他们孝行感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华孝文化的美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孝感以“孝”“感”天而得名。为把十八大精神、孝感地域文化、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学校成立中华孝文化学院、创业学院和孝文化研究所,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孝”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用身边的人和事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四)典型带动,立德树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诸多学者专家倡导从儒家学说倡导的“孝、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寻求治本良策,而用孝文化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是最直接、最现实、最贴近、最管用的新途径,最能立杆见影,收到良好效果。为此,学校大力推进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发挥先进典型与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广大师生员工向身边典型学习。用“乐学乐业,立德立新”的校训、“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成语和董永卖身葬父、扇黄香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教育感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从孝敬父母、教师做起,“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写一封信,“教师节”给教师写一封信,寒假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学生就懂得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从而有利于构建和睦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同时大力开展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将孝文化编进教材与德育有机融合,将学习实践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通过一系列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涌现了道德群星现象,提升了学校文化软实力。学校荣获2013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称号,“孝文化进校园”活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谭之平、“中国好人”魏迪仁、“感动孝感2013年度人物”余志凌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3年10月,由多家中省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就学校孝文化建设特色、道德群星现象等进行实地采访,并对学校在实践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等相关新闻点进行了重点报道。实践证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好教材就是推动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四、思考

(一)“90后”大学生孝文化教育迫在眉睫。“90后”大学生比较特殊,“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谈起周润发、周星驰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而提到周树人、周立波来,却凑不上腔,一问三不知。玩起电脑游戏来,能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而做起家务来,却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另外,“90后”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是整个家庭的“中心”,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无条件地接受。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90后”大学生的“唯我独尊”,不知道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阳光心态、建设性思维,及时发现部分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困难,给予疏导和帮助,孝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二)学校孝文化教育事不宜迟。由于评估、考核、创先争优等活动,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等大楼上,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校园文化形式单调,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甚至没有开设孝文化方面的有关课程,缺乏礼、义、廉、耻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教育。

(三)社会评价标准亟待更新。在学校,学生成绩好坏成为成功唯一标准,认为学生成绩“佼佼者”将来进入社会有出息,有发展,前途好。进入社会,官大钱多被称为“成功人士”,官的大小和钱的多少成为一个人成功唯一评价标准。社会“一元化”成功评价标准,使得孝文化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四)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成为人们心中的太阳。现在,金钱成为有些人心中的太阳。因为没有金钱,人们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不能满足中下层人员基本的“最低需求”。高房价、高医疗费、高学费成为人们“三高”综合症,一个家庭一辈子甚至几代人要为房产开发商打工。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社会贫富不均,学生仇“富”仇“官”等等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也不免外强中干。

参考文献

[1]张结平.大学生孝道教育初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吴俊蓉.谈学校德育中的孝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

[3]董淑平,盛鹏飞.和谐教育: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要素[J].煤炭高等教育,2007,(01).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