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王蕾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目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学生
作者简介:王蕾,1984年,女,回,湖北武汉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能源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文学、翻译。通信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雅深路2号,邮编:300350。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被重视的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状况改变还不大,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好,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这距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还相差甚远。高职院校面临的情况是校内人文底蕴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技能,又能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他们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这就使得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过于单一,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人文素质教育却被长期忽视。而本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已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关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使毕业生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他们全面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本质所在,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存的问题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梅醒斌(2010)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偏颇与对策》中把问题概括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混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互补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习实训环节脱钩,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专业技能的掌握,关注流水线上设置了什么工序,强调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忽视学生主体精神感受和个性发展,从中根本找寻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踪影。马立源,乔淑英(2007)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升》中认为表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在认识上存在曲解与模糊,认为以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就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格局还没有形成,目前仍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以简单的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化做法。
目前,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就业压力大,人才竞争激烈,这使得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表现为看重眼前的结果,忽视长远的发展,重视技术技能的实用,忽视人文精神的吸收,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证书和奖学金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尚好,但心理承受力低、人文素质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等问题。
但综观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存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概念混淆不清。人文素质教育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不清。有的学者甚至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等同起来,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通过德育就能实现。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明晰。大部分的研究要么研究专业技术教育,要么研究人文素质教育,把他们明显分开来研究,而具体到某一行业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就微乎其微。三是忽视对教师人文素质的研究。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提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但当前对怎样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的还缺少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其关键原因还在于没有在根本上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综合素质成为空喊的口号,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没人响应。因此,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综合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源头上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
高职院校应首先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传统观念,转变职业教育是简单的“技术教育”和培养“工具人”的错误认识,深刻认识并领会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在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及影响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就业所必须的,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做事;而人文素质教育是立人之本,只有掌握人文知识,领悟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做人。如果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除具有专业技能外,其他方面一无所有,那么他们就相好比是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没有灵魂,这完全背离了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做事,先做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的目标理应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
在转变观念后,就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准确地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的人文素质,以便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体现市场导向的作用,即以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本准则,通过岗位调研和岗位职业技能分析,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培养目标。在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时,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爱岗敬业、认真勤奋、责任意识强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涵的思想内涵,从而有利于他们价值观、健康人格、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做到结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这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调整和必然选择。
课程类型上主要指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辅助可开设讲座课程、报告会和列选书单方式。课程内容上要分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素质课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人际交往和沟通系列课程、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成功意识课程等);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素养课程,主要指通识教育课程、语言应用课程和思维训练课程);身心素质课程(包括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
在课程设置的数量上,目前高职院校不宜设置数量太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该按照上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性原则,贯彻“少而精”的精神,这是基于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任务重以及欠缺足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等方面的原因。
在课程设置的形式上,除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可以在一个人文专题下由一个或几个教师来主讲,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题,弄成系列学术讲座。这种课程形式更注重的是主讲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感染互动以及讲授内容的活泼新颖,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所以学生容易主动参与,讲座内容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有助于避免人文学科教学中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同时,这种课程形式还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配合,共同营造浓郁的人文学术氛围和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可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管理者、劳模、杰出校友等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和报告,介绍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较早地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从事本行业的人员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通过这种途径,激励学生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培育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和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想,引导学生养成诚信做人的原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
(三)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
人文素质教育仅仅依靠人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还需要利用一些其他方式,这样是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耳濡目染的长期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内化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空间,只有这样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决不能忽视除此之外的教育形式。这主要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在实践性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中的渗透、校园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它们是实施人文教育最有效、最实际、最直接的载体。
比如,在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责任意识,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最后,科学知识的应用包含着人文关怀。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是人文精神的宗旨,它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也关注科学知识的应用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科学与自然、能源、环境、人类等紧密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认识科学与自然的基本方法,养成保护自然、关心人类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又比如,可以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提出统一佩戴工卡标识、统一穿着工作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行为规范要求,让高职学生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作为企业来讲,应该选择性格好、修养好、素质高、富有经验、技术高超的师傅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人格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但学到操作本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明的组织纪律,爱岗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开展各种学科小组活动、创业计划书比赛活动和如前所述的人文专题讲座、模拟招聘、操作比赛、就业信息发布等,教育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加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其性情并发挥他们在艺术上的才能和创造力;组织学生参加他们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如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社区服务等,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及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亲近自然、联系社会、关爱他人、完善自我。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对学生最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的态度、思维方式、学术道德、审美观念等,对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对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良好师德去感染、熏陶学生,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完善人格。高职院校除了人文教师外,专业课教师也要积极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专业课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构建好所教学科知识的结构,还要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随时随地吸收新鲜知识,以充实、完善自己。
另外,和学生关系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导员更是要提高自身素养。辅导员是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学生关系密切,贴近学生的生活。优化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对于带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当促进辅导员理论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使他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其坚定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根据高职学生既寻求独立又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的特点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由管理者向育人者转变,另一个是由管理育人者向文化育人者转变。因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辅导员要实现文化育人,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以课程为主导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心理、精神和身体的成熟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许立莺,董辅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和分析——苏州职业大学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24.
[2]马立源,乔淑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2):55-56.
[3]梅醒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偏颇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125.
[4]刘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探源[J].教育评论,2011,(3):12.
[5]麻富游.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