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路径研究
2014-10-28 17:47:52   来源于: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路径研究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周洋

摘要: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超过传统PC网民,高职学生受其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刻,这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理论和技术创新,营造全员全程育人的德育大环境,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保持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加强实践路径研究,努力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移动互联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周洋,1980年出生,男,汉族,天津人,现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专职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政工师,硕士,主要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邮编300350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83.4%达5.27亿,规模超过传统PC网民2.5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应用对大众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同时使网民对网络应用的使用从“广泛”转向“深入”。随着移动4G、Wi-Fi覆盖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将更加广泛。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和改变着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更为紧迫,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快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创新,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和网络水平,构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

首先,高职院校已经为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生活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快捷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着师生的教学模式、沟通方式和思维习惯。

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尝试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探索。但重视程度、使用范围和深入程度与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还有较大差距。

第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舆情的迅速变化和学生特点的掌握还不够全面和及时。

第四,高职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应用为主要人际沟通方式,满足快捷同时造成现实沟通困难;二是,以移动互联网为重要信息获取渠道,信息检索和辨识困难在方便快捷的同时造成学生思想混乱;三是,移动互联网成为娱乐的重要方式,挤占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不良信息造成负面影响;四是,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购物平台,攀比和功利思想蔓延;五是,网络展示促进个人认知和自我成长,也使得个人意识影响扩大,易形成群体性舆情。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改变了高职院校德育大环境。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而网络虚拟、开放、多元的特性造成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网络安全问题增加,网络舆情可控性降低,使网络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网络化更加严重,使德育工作要面对的问题更多、解释更困难。同时,移动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使教育从课堂和学生活动延伸到随时随地,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更广泛、深入。移动互联网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更强的学习环境,也带来了更大的不可控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要求和全方位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的要求更高,全天候关注学生网络信息、实时给予指导和引导成为工作重要内容。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一是,网络原生态信息造成高职学生价值观混乱。未经梳理的海量碎片信息,可以随时访问的各国网站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给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带来直接冲击。二是,网络滋生谣言造成高职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减弱。谣言传播,直接影响学生是非判断能力,需要大量真实有力的证据反驳,才能使学生回归合理认知,因此带来的对正向信息的怀疑和不屑,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对学生政治信仰的不良影响。三是,网络垃圾信息毒害高职学生身心。缺乏对不良信息鉴别抵制能力,加之猎奇心理,高职学生易受不良信息毒害,造成了打架、传销、受骗、受到性侵害等问题发生,伤害身心。四是,将信息检索、存储与学习记忆混淆造成学习能力下降。对网络的依赖,使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减弱,不愿意刻苦记忆、深入思考,无法形成系统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使上网、打游戏、看视频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五是,网络化生存造成社会生活适应障碍。游戏、“追剧”、网络文学等带来的虚拟的成就感、人际关系支持和虚荣体验不受其它条件制约,造成了身心发展问题和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实现受到影响。

(三)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物联网、大数据和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增速,不同文化的彼此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务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保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和新进展。要明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抓实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实理想信念教育;要清晰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掌握网络舆情和学生思想变化;要具备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形成教师及不同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特色明显、效果突出的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搭建起基于移动互联网虚拟环境与现实有机结合的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全角度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三、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作用,调整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践方式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备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而面对快速升级的移动互联网,还稍显薄弱,要尽快完善适应移动通信时代的课程体系。

首先,适应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体验,提高课程接受度,使学生回归课堂。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类似网络“虚拟精神满足”的成功体验,从而替代网络虚拟感受,使学生从网络回归课堂,给课堂“灌输”增加一个主动“吸附”的内生动力。这一改变,要求教师在充分并熟练掌握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的同时,掌握移动互联网动态信息,掌握授课对象的网络舆情变化,努力创新和尝试使用网络语言、网络思维和网络方式分析、传授理论内容。

其次,关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兴趣信息内容,强调理论与网络实际融合,提升是非引导力,使学生信任课堂。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和指导实践。调整课程结构,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在网络普遍遇到的实际困惑有机结合,在课堂中给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势必帮助学生有效梳理价值观混乱和是非观念淡漠问题,直接降低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充分信任课堂,有效放大课堂主阵地作用。

第三,尊重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强健理想信念价值观取向,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受益于课堂。信息时代的高职学生个性鲜明,成长目标多样,个人遇到问题纷繁复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目标,必须以人为本、从个人实际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建筑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职业成长发展的共同目标。要通过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努力尝试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团队意识,将价值观取向转化为团队精神,将道德修养转化为团队习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更加强健,促进全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满足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强劲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参与主动性,使学生自立于课堂。根据课程任务,不断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地参观、学访与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模拟企业、模拟网络管理等实践体验性内容。使学生不再是“围观”者,转换身份为当事人,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转化为实际经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掌握自立自强的本领。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社团和科技创新活动,将个人成长放到社会需要层面去评价和考量,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发展。

(二)突出全员育人大德育体系熔炉作用,调整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服务意识、服务方法、服务结构和内容等。移动互联网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扩大到学习生活的全部时空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范围,更是全体教职工(包含物业、餐饮、宿管等员工)乃至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职责。

首先,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自主需求,增强服务育人意识。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放大、自由意识凸显,现实生活中被挤占的“话语权”问题会通过网络被迅速扩散。这些问题不局限于课堂,在生活服务领域更是突显,如:奖助学金评定、活动组织、水电就餐及寝室等问题,一旦出现微小问题或教职工传递了错误信号,都会因为网络带来学生群体性的情绪波动,甚至酝酿成为群体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每一名教职工的重要职责,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适应网络环境下“人人平等”的意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

其次,要掌握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思维习惯,改进服务育人方法。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将网络购物的便捷性、游戏体验的主动权、娱乐休闲的满足感与校园学习生活进行非理性、不对称的对比,对教学和生活服务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陈旧的管理、服务方法非但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恶化。教职工要主动体会学生的思维习惯,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既要讲理、又要说法,既要强调规章,又要考虑实际,既要严肃纪律,又要晓之以情,使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教育学生进步的过程,形成不同工作岗位的育人方法和经验。教职工要掌握移动互联网使用技能,要不断增强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提升工作艺术水平,在工作中成为高职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政治意识的模范和榜样。

第三,要清楚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职学生能力欠缺,调整服务育人结构和内容。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是学生深受移动互联网影响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欠缺,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可以将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各类场所的卫生管理、寝室维修、餐饮服务、校内创业实习项目、管理规定制定、文化氛围营造等。重新规划校园管理结构和服务内容,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践行者。

(三)重视思政教育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形成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综合网络平台、人际互动体系、传播正能量的红客队伍和校园网络文化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在运用公共移动客户端方面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学校在移动网络平台下的技术运用还略显滞后,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具备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自主教育管理平台。由于受到师资和管理队伍人数限制,出现教育管理停留在网上、缺乏师生人机互动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特点也使得正能量传播和红客队伍组建相对薄弱,需要通过加强在这些方面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首先,要综合发挥现有技术手段的整体性作用,尝试搭建全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移动信息技术平台。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群、飞信、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练运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个人空间在传播理论信息和解决深度思想问题方面,微信、飞信在及时沟通互动方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快速传递方面,群在集体活动讨论方面,等等,这作用已经得到综合的整体运用,思政工作者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基于远关系的信息发布应用(微博、个人空间)或基于近关系的互动交流应用(微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但由于工作量和工作时限问题,需要在不同的应用中进行切换,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可供分享的资源有限且较为分散,难实现不同程序间的信息共享和有针对性的延伸教育活动。受技术、经费等方面的局限,高职院校开发整套的全程育人信息技术平台并实现移动化存在较大的难度,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程育人系统性降低。要在移动互联网快速过程中,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各方资源联合商用企业或自主开发高效平台,把德育宣传、资源共享、讨论互动、学习答题、信息沟通、教育计划、活动安排、实践展示等内容综合在一个系统,促进工作载体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充分保证师生间的正常线下交流互动,恢复并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基于现实人际互动的体系。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过度依赖,已经使得课堂外的师生、生生间现实人际互动大幅减少,现实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情感支撑随之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理扎根变浅,实际效果较低。要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强化移动应用程序的工具作用,移动互联网无法也不可能取代人际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属性的作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只是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有效工具,能够弥补由于时间、空间限制造成的信息沟通不充分和讲解不深入问题,但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必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第三,要切实发挥高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作用,挖掘并鼓励学生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红客队伍的参与者。鼓励学生成为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成为互动应用平台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拥有较高自由度的管理权限。加强对学生网络红客队伍和学生骨干的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和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的培训引导,促进信息平台的规范建设和良性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开发移动客户端程序,参与设计并组织网络竞赛活动,开展线下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线下线上思维和行为习惯相统一,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

第四,要营造与校园文化协调一致的信息文化,形成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互相促进的移动互联网文化。要在加强学校制度化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园移动互联网管理制度建设,切实规范师生对移动互联网的访问和使用,强化信息管理和监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校建设发展和各项工作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向学生传递,并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实际工作与网络信息的协调同步。在规范管理的同时,给学生留出休闲娱乐和心理放松的空间,实现学生负面情绪疏导和正向发展激励,在舒适的人文氛围中实现成才目标,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利用其搭建起的数字虚拟环境下德语工作新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用好移动互联网,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世界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袁小梅.“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查及影响——以南华工商学院学生为例.[J].中国职工教育,2013年第24期;

[2]吴超.LBS应用服务与高校德育网络平台的整合创新.[J].网络思政,2013年第11期上;

[3]王利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及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年11月下;

[4]王学俭.互联网络境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难题与对策.[J].法政探索,2013年第09期;

[5]梁家峰.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6月;

[6]石华玲.移动互联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新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10月;

[7]谢鑫建,王金凤.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7期;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年7月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