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论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王莉莉
摘要: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问题。其一,高职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过度功利化。其二,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理由有三:审美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审美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其三,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审美教育的方法和路径。要拓展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健全审美教育课程体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素质教育;审美教育
作者简介:王莉莉(1968-),女,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素养教育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理论。(Email:lilyw_2008@126.com)
一、高职教育不能过度功利化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职教育在新世纪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功能和GDP导向的日渐突出,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呼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导向和功利主义投射到高职教育领域,难免引发以审美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与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激烈碰撞。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办学理念本身没有错。但对“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过度”解读 ,导致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片面”向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倾斜;课堂变成了“职业技能训练场”;师生关系演变成了“师徒关系”;教学内容转换为了“工作流程”或“工作任务”;教师疲于应对市场变化多端的需求;无法带来立竿见影实际利益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课程被边缘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教育”黯淡了,“职业”明丽了。此种误读,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就是现代教育的危机,在功利化价值观导向下,教育者忽略对学生整体精神培养的迫切性,仅仅将对未来职业有用的知识不断地塞进课程中,“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碍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①]
美国哲学家弗洛姆,曾对以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思维为特征的美国社会和当代美国人的生存境况给出如是评价:“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为贫乏空虚;我们有了更多的原子武器,然而,我们却越发不能防卫了;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教育,然而,我们却越发缺乏批判性的判断力和信念;我们有了更多的宗教信仰,然而,我们却变得更加实利主义。”[②]弗洛姆批评美国的话语,对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界,何尝不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呢?
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专业设置精细化,技能训练机器化,仅传授不成系统的专业知识、考试技巧和操作流程,将学生训练成机器人或单功能的计算之人,这些都罔顾了学生作为原初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诉求,戕害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某一个问题反复思索的习惯,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层面上,人的精神会萎缩。雅斯贝尔斯认为,创建学校的目的,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知识教育和技术训练。以物质财富为目的,以工具理性为指针,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职业训练和知识传授,只会带来人的精神价值的消解。“什么地方缺乏这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科学,教学法和病态的心理学,那里就有重视全人教育的出色的教育存在;但什么地方导向整体的历史性精神被破坏殆尽,那里的教育事业就会陷入危险之境。”[③]
在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替代的。高职院校对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地统一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各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以《决定》为指导,教育部制定了10年一阶段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塑造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既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密不可分,又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和期待息息相关。
(二)审美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下简称《意见》)有明确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离不开审美教育的介入。已有的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本体的追问,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是人存在的深度价值所在;审美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无论是高技能的人、高素质的人,还是全面发展的人,都不会无视对美的欣赏、鉴别和创造。
梁启超曾说:“‘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④]马克思也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角度谈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⑤]被称为近代“美育第一人”德国戏剧家席勒在其美育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1793年)第二十四封信中,将人的成长划分为自然状态的人、审美状态的人、道德状态的人三个不同阶段;论证了自然状态的人必须经由审美状态的人,才能最终到达道德状态的人;阐释了审美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近代美育的倡导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1903年)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的教育理想。他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即知识)、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感)是也。”[⑥]王国维还将美育与宗教的教化功能做了区分:美育适于上层精英,而宗教适于下层民众;美育能够鼓起国民之希望,而宗教仅仅供给国民以慰藉。蔡元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教育理念,强调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均可开展审美教育。
倡导 “教中做,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陶行知先生,按照日常生活的内容,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五个部分即: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主张以国术培养健康的体魄,以园艺培养农人的身子,以生物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
古今中外理论家的思考和探索证明:审美教育匮乏的教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审美能力贫乏的人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人。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审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特殊功能和价值。
(三)审美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
笔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长期调查研究表明,较之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文化基础薄弱;他们渴望得到正面的评价,但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学习过程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屡屡受挫,缺乏生存自信;他们对自己有期待,但缺乏自制力,自我评价不高;他们热情、好动,对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又缺乏判断力,盲从、跟风、赶时髦。有一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重,并不认同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对未来感到迷茫与焦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高职学生,感到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把有限的时间、热情和精力全部倾注在“考证”、“过级”和林林总总的社会工作中,用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和社团活动。
长此以往,倘若学生的负面情绪或功利主义的学习生活态度得不到及时宣泄和引导,就会以冷漠、粗鲁、敌对、敏感、急功近利、美丑莫辩等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出人文素质缺失,审美能力欠缺,思维判断能力不足等。反过来,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审美教育以自然万物、文学艺术、社会活动为载体,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形象性等特点,席勒将之喻为“游戏冲动”。审美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雅的情趣,陶情情操,激发潜能,增强自信心;审美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教育特点,有助于学生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审美教育的“游戏”特征,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价值认同的达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育;“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他才是完整的人。”[⑦]
认知科学表明,审美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增进学生的智力,培育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通过观察、感受、想象、欣赏、直觉、体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激发学生活跃的情绪和健康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与感受力,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要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经验,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一)拓展“人文与职业兼济”和“审美与技能融通”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大力倡导 “人文”与“职业”兼济,“审美”与“技能”融通的新理念。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影像、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以采取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实习基地、实训场所等,使教学内容立体化、交互化、具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专业知识之美、技艺技能之美,从感性直观方面,体验历史的厚重和情感的震撼。北京财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将学生的专业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尝试借助毛泽东诗词鉴赏、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红色影片赏析与配音、规定曲目唱歌比赛等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艺术欣赏启蒙、审美情趣培育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提升教师的审美修养,创新教学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将教育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经院式的教育、师徒式的教育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教师不能像经院式教育那样,只做照本宣科的传声筒;也不能如师傅带学徒那样,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自觉运用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遵循“助产式”教育原则,通过不断地启发与追问,唤醒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探寻求知的责任感,使学生在探索求知中增长才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三)完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鉴于高职学生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决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审美教育素材与内容,结合教育部关于艺术教育的要求,以“寓教于乐”为原则,建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例如:以塑造高职学生良好外在形象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职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修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思想政治工作与审美教育相互融通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科学教育和扩展学生文化视野目标的课程体系等。
(四)营造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
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维度拓展和营造审美教育空间与场所。应当充分挖掘“硬环境”即校园设施及建筑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审美教育。校园的树木花草、山石庭院、雕塑连廊、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都蕴涵着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理想,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化自然”的创作,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指代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象征学校辉煌历史的匾额校训等,都应当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体现校园整体环境的审美效果,突出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育人风格,达到环境育人的审美追求。
还要深度开发“软环境”即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气味”和“魂魄”,是学校的价值指向和人文情怀,是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精神气质。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陶冶情操、磨砺品质、塑造个性的独特作用。要借助不同载体和形式,培育健康积极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举办艺术节;借助校园公共场所开展形式多样“读书日”、“专题讲座”、“宣传栏”“学生艺术作品展”等审美教育活动;发掘五四青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一建党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的审美教育功能;重视春秋两季运动会,开发体育运动的审美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如京商老字号教育基地、北京胡同文化、京剧、话剧等社会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开展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俞玉兹等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8]方幼丽.加强高职学生审美修养的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