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整合提升,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等特点,受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本文从个人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三个方面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就业因素;提升;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孔德颖(1989—),女,河北保定人,人力资源处干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研究。邮编:3003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整合提升,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急剧增加,从这一形势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应该比较乐观。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特点,剖析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探讨研究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有其实际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向、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等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他们在进校之初,自己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性质,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比较多,而且这些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这就注定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目前国内的高职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并且实习实训时间较短,导致了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
本文认为,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多种,如就业观念落后、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被动就业,不敢主动出击,大胆竞争,而是采用消极等待的态度,等待学校推荐、家长活动、企业上门选拔等。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学生过分看重职业的稳定性,依然抱有“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就业择业观。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被动就业”“终生就业”的就业择业理念不再适应当前新的就业形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就业岗位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毕业生自身水平和能力的较量。首先,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想得多、干得少”,这些高职学生往往很有“理想”,但是并没有为理想付出相应的努力,自命不凡,藐视一切。其次,部分学生学习意识落后,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积极投身到一线去进行生产实践学习,很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样的学生只可能不被市场所接纳。
高职教育定位不明确是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趋于雷同化,缺乏特色,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离。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高职院校不能针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原则和选择条件进行教学活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仍然强调理论式的教育,学生缺少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时,毕业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技能都是优先考虑的条件,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入职就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然而,实践经验缺乏和创造能力不足恰恰是毕业生、企业及高校教师共同认可的当前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 “无业可就”,而招聘企业却“有岗无人”的现象。
没有专业的就业教育与指导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非常茫然。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存在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首先,学校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就业指导课真正当作一门必修课。其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变化较大。再次,就业指导课内容滞后、理论基础不强,授课形式单一、脱离实际。授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仍是绝大多数家长信奉的金科玉律,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做“人上人”,能够找一份“职位高、薪水高、地位高”的好工作。而现实残酷的就业市场却不能保证他们的期望能够实现,这必然会造成“就业容易,择业难”的尴尬局面。
“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多数家长仍然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家长们认为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的工作不稳定,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创业,只希望子女进入他们认为可靠的国企。这种一味追求工资高、待遇高的精英就业观,导致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下降。
针对上文分析得到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三方面因素,下文主要从个人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更新就业理念。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要继续寄希望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就业观念,要树立有才能有为,竞争促发展的观念。在学校认真学习知识技能,积极参加实训实习,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价值。不要将择业看成简单的找事干,要把它当成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和手段,有思想、有抱负,通过就业来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能力与素质的强弱决定了就业竞争结果的成败,能力和素质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创造财富,实现价值。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把握择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必须按照就业需求塑造自己,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转变观念,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原则、选择条件,切实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实一体化”,讲练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操作的兴趣。另外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们了解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既要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之中,将其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从事就业指导、教学和指导工作。
现阶段中国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用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高低,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制约,全社会没有形成尊重高职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对高职学生就业的认可度低。全社会应该转变观念,重新建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全社会的形象,接受并且认可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他们提供与之技术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
首先,发展经济是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从根本上增加毕业生需求量,提升就业率。其次,全社会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服务性行业和公益性岗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夏建军.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96-97.
[2]刘健,何金.关于高职高专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劣势的思考[J].华章,2014, (12):272.
[3]王艳霞,由锋.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名[J].河北学刊,2011, (6):238-241.
[4]鄂丽美.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