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突破和转变,进一步创新工作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旨在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
作者简介:刘玉,1980年出生,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现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高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方向,邮编:467001。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同时,就业问题凸显逐渐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y Cos Institute)2011年6月9日发布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认为,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月收入增长明显。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上升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88.1%,比2009届上升2.9个百分点。蓝皮书认为,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高职高专最高的是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的是法律大类。
根据麦可思报告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就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扩招影响。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职业院校也实现了迅猛发展,导致历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呈递增趋势,大学毕业生人数倍增期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出现了重叠。
二是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本来就已经压力重重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雪上加霜般的就业“寒冬”,“一毕业就失业”成为他们无力更改的事实。
三是挤占效应凸显。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同质竞争,出现了挤占现象,即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将本身实力不占太大优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处于更尴尬的竞争地位。
五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学校规模化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工作量日益加大,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无心无力也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多数教职工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跑市场的不编书,编书的不教课,教课的不跑市场,就业指导也只是单纯性地传达传递一些死板的教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就业指导。
六是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大学生入校后感到迷茫,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能力、优势以及兴趣爱好等等,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缺乏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优势不突出,个体竞争力不强等劣势。同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用人单位不愿接收,这也成为制约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学生的总体综合竞争力不足,面对严峻的形势,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和迫切要求。
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职业院校要在观念、机制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增强就业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职业教育。
1、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要把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就业是学生当前最大的利益,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体现,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更要把学生能否实现就业作为自己的要求和使命,像企业对待客户一样,换种眼光和角度对学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多帮他们寻找切实可行的就业方向,要带着感情为他们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2、优化工作机制。要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心,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就业工作全员负责,就业处室包系部,各系安排领导专职分管就业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相互统筹的协调机制,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及时沟通交流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落实学生就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就业观念的形成与转变等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服务精神。
第二,调整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大实习就业改革力度。
1、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造成目前就业难局面的首要因素就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要根据就业情况,重新定位课程设置,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大力推进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深入调查社会、多方走访企业的情况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大胆改革创新,直接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操守、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2、规范毕业生实习工作。将学生的实习纳入学校整体的规划之中,进行统筹安排,建立专门的实习督查机构,对实习效果、实习质量进行评估,从而避免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和效果不佳的局面。制定科学考量标准,真正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现大课堂与小课堂的科学转换,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走向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新生入校起,学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深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围着企业搞就业,增强服务工作灵活性。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讲学,让学生提早了解企业对选人用人的要求。就业人员真正包干包片到系,实现更深入的辅导和指导。系部就业工作相关教师走出去开辟市场,增进校企融合。全面推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授课方式方法,邀请企业招聘主管或高层管理人员授课或讲座,对学生进行面试实战模拟演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灵活更新或补充知识,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做到课程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前沿化。
3、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降低期望值,尽早谋划自己的将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断夯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广泛涉猎补充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应该具有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果敢实施创业发展战略,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注重培养其适应能力,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优劣势并及时进行指导。其次,不要苛求专业对口就业。只要学生想做愿做,不管在什么领域和岗位,都能干出不凡成绩。此外,家长也要转变陈旧观念,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早已没有了所谓的“铁饭碗”,单位大都实行合同制,毕业生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高等院校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竞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生存压力重重,面临着重新洗牌的不二选择,谁能在十字路口找准定位突破瓶颈,将会赢得下一步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就业难题是制约很多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都要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要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优势和能力等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目标和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找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把握机会实现成功就业。
[1]任国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186-187.
[2]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