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对策探究
2014-10-27 19:56:16   来源于:

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对策探究

曲国庆1 卜善磊2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261061)

要: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品德素质,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品德教育有效性,需要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受众,积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准则与健康的心理界面之间形成正常的链接系统,努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政治自觉,从而实现对道德教育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品德教育;有效性

作者简介:1.曲国庆,1957年生,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大学学历,现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邮编:261061;2.卜善磊,1977年生,男,汉族,大学学历,法学硕士,现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12SW59)和2014年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课题《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网络化、终身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从心理健康视角创新大学生品德教育,提高实效性,顺利实现大学生心理、道德水平提升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教育部最新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状态: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98.9%的学生对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表示关注,90%以上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同时,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学生党团建设等的满意度也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对比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等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状况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使得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了错位,引发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接受状态也不容乐观。如有的学生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很难不接受;有的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等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认真研究原因,全面把握现状和特点,不断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向前发展。

二、“接受”是提升大学生品德教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

有效性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其必须建立在接受主体能动接受基础上,是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品德教育如果缺乏有效性,势必会造成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混乱,遭到质疑甚至被拒绝接受,严重影响道德教育效果。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实效,既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大学生品德教育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乃至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存在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即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大学生基于心理需要而通过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思想、道德等信息的影响,并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以及内化和外化作用,不断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提升和行为特征的进步,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离开了主体的心理活动,接受过程就不会顺利,主体的思想转化就无从实现,大学生品德教育也就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所有外部教育影响最终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需要,引起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认同并乐于接受,外部教育才能真正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发挥作用。所以,从大学生品德教育、接受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其心理尤其是内在需求,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顺利进行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接受”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心理基础和重要环节。

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主要存在方式方法陈旧,教育创新力度不足以及相关研究进展滞后等问题和不足。在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上,大多数仍局限于“说教”、“批评”式的带有强制色彩的传统教育方式,而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道德教育体系来考量和应用,导致有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而行为上却表现出逆反甚至厌恶。教育创新方面,缺乏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和分析,只是满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表面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有的学生存在着虚假接受乃至被动接受。同时,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不同,使得其对道德需要的类型、强烈程度等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要求,警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基于心理健康的接受理论和各种接受现象的研究,通过研究,深入探寻其形成原因,把握其内在特点,以更科学地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品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基于上述背景,结合大学生接受理论,从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大学生品德教育中接受的内涵和实质,探究大学生对品德教育的真实接受状况,分析探讨接受问题与大学生道德水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等等,既是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又是提升大学生品德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品德教育模式、方法的有效性选择

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也处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

(一)注重品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统一性。

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克服各种心理困扰,努力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品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统一性。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基础课教学中,要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学习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成熟做法,注意创新思维和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两者的最佳优势。如采用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思想教育目的、内容等,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三)注重新媒体技术与品德教育手段的统一性。

网络、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以其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华东六所重点高校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社交沟通信息等的最主要渠道,当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困惑、困难等问题时,不是选择主动同学、老师和家长沟通,而是依赖网络来寻求帮助和支持。不少大学生痴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甚至网络赌博,使得学习注意力发生转移,学习成绩迅速下降的同时,道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淡化,并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认真梳理影响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借助网络新媒体,如微信、飞信和微博等强化引导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素质。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既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联系,也不能把二者简单合二为一,应使两者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二者准确定位,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才能做好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彦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6,(1):83~8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3.

[4]王开忠.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17(8):10~12.

[5]马奇柯.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2):64~66.

[6]梁次红,罗玉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农业教育2002,11(5):43~45.

[7]卜善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索[J].政工研究动态,2009,16.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胜利东街88号 邮政编码:261061,电话:13953635508,电子信箱:sdmytw@163.com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