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文化创新与实践:以塑造学院精神为核心,确立学院发展目标,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活动;以营造校园环境为重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凸显学院的历史使命;以创造新型文化为目的,提出了“四区九圈一馆十五组群”的建设方案,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创新实践;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曹毓刚,1955年,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邮政编码712100。
E—mail: cygylzy@sina.com 联系电话:0298708888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完成后,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经过细致而充分的筹划准备,于2011年9月正式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学院试图通过各种文化要素的组合与积淀,达到文化创新的目的,从而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强劲的动力支持,不仅可以提升学院的教育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可以为高职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因为发展历史较短、文化积淀不够等因素制约,校园文化建设多局限于校园本身,无法形成独特的文化品格,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重置文化氛围意义重大。时至今日,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类型教育已经不容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把政府、企业因素有序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领域,为高职教育树根立魂,有机融合教育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构建新型跨界文化,最终将校园建成别具一格的主题文化公园,成为我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这种文化类型一旦形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将不可复制,鲜明的文化特征与个性色彩会充分地呈现出来。
学院的文化建设在遵循整体育人、校企对接、特色人本、继承创新等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塑造学院精神为核心,以营造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创造新型大学文化为目的,分步骤有重点进行。
通常情况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大学精神,因此,学院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归纳提炼出学院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
学院党委于2006年提出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基本构想,2007年正式启动实施,2009年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将“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载体,并于2011年正式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学院发展要紧紧抓好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4个关键环节,遵循好社会、市场和教育3大规律,整合利用好校内、外和国外3类教育资源,组织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与培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3路协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的宏伟目标为学院指明了发展方向。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文化强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学院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了向赵瑜同志学习活动,全面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着重提炼学院精神,提升学院文化品质。
2011年9月11日和14日,陕西日报连续两次以《半个世纪的“种子情”》、《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我院赵瑜研究员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自愿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豆村农场从事小麦育种事业的感人事迹,之后有近百家媒体相继转载报导,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学院、杨凌示范区和陕西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先后做出了向赵瑜同志学习的决定。在学习赵瑜同志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我们对赵瑜精神进行了研究和挖掘,先后归纳出十种内涵,并对此做了最通俗且直观的解说,就是“赵瑜”这个名字的谐音“照准目标、矢志不渝”。
赵瑜同志是学院历史上老一辈职教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赵瑜精神,就是我们的学院精神,是我们学院宝贵的育人资源和精神财富。赵瑜精神作为学院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2012年8月,赵瑜同志光荣入选“陕西精神”代表人物。学院开展向赵瑜同志学习活动,就是提炼学院精神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增强学院凝聚力,为学院发展立魂,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靠教学、能力靠训练、智慧靠感悟、素养靠熏陶。因此,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
校园环境属于教育的隐性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虽难察觉但影响巨大。校园环境比较直观地通过建筑物、雕塑、道路、灯箱和花草结构来表现,因此,充分利用每个环境要素,为其赋予恰当的文化意义,就可以发挥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农业类综合高职学院,突出农业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在突出农业特色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从校园环境的整体构思到楼宇、道路命名,都体现出了学院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鉴于学院三校合并的历史现状,我们对学院现有的三个校区进行了统一的构思规划,提出了“四区九圈一馆十五组群”的方案。在楼宇和道路命名上也采用了凸显特色,暗孕内涵的做法,让祖国的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依次呈现,不仅体现我们与天地古今共往来,争创一流的气度,也体现了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路就会走多远的理念。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高度契合,必将成为我们农林水人的精神营养和动力源泉。
关于道路楼宇的命名,最能体现我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思考。学院先是面向院内全体教职工进行广泛征集,共收集到命名方案上百种,经过教师代表、管理层代表、专家代表三个层面的反复研究讨论,才最终确定。
根据“以楼命意”、“道法自然,路因人(史)名”和“南北为道、东西为路”的规定,我们对三个校区进行了统一规划。
南校区是学院办公系统所在地,教学主楼取名“醒钟楼”,不仅警示全体干部要头脑清醒,恪敬职守,而且告诫学生要居安思危,精技新能,与时俱进。水建文化圈教学主楼取名水韵楼,不仅有水利之所指,又包含“上善若水”的哲学内涵,做到了大概念与具体事物相结合。西校区教学主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了天地共生、万物和谐的文化意蕴。学院新图书大楼位于西校区,取名乐农楼,希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献身农业相结合。北校区两座教学大楼分别取名行知楼、致用楼,取典古语,意归校训。
南校区道路命名取义江河,道路命名依次为黄河道、泾渭道、浐灞道、丹江道、汉江道、长江道、珠江道;仪祉路、大禹路、右任路、虎城路、李冰路、天佑路。西校区效法山川,道路命名依次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盘古路、伏羲路、炎黄路。北校区着眼历史,道路命名依次为孔圣道、中山道、润之道;周秦路、汉唐路,复兴路,集中传达出复兴中华文明的具体含义,也寓意着我们学校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的宏伟志向。
作为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涉农类高职院校,我们通过校旨阐释了学院办学基础和理念中的报国情怀。我们的校蕴是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校旨是“裕德强能,安家报国”。裕德是对学生品质的规定,强能则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家既可是自己的小家,也可是学院这个大家庭,安家是一种生活状态,报国则是一种崇高理想,高科技可以报国,把对社会有益的、平凡的事情做好,同样也是报国。以此为校旨,就是时刻要提醒广大师生把学习、工作与个人生活相关联,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相关联。
校歌是凝聚人心,增强学院自豪感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歌咏的方式时刻提醒广大教职工要自重、自尊、自强。向社会征集校歌不仅是一种形象宣传,也是的一种文化自觉的宣示。我们希望通过校歌唱出学院的精气神。当然,校歌也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我们暂定的校歌是这样的:(上阕)山之阴,水之阳,麦翻千重浪。古邰城,新杨凌,三校铸巨航。曰农、曰林、曰水,浴火成凤凰。横空飞翔,国人仰望。为师生安身,为职教立心,为三农树根魂!(下阕)学惟勤,技惟精,经世以致用。行知一,人为本,开门借东风。政府、企业、学校,联姻促共赢。遥想星汉,推广科研。为师生安身,为职教立心,为三农树根魂!这首校歌中不仅说明了学院三校合并的历史渊源,突出了农林水特质,而且精当地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重大教学改革措施,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学院积极向上的办学态势。“为师生安身,为职教立心,为三农树根魂”的主题句传达出一种勇于承担的历史意识,表达了学院引领职教的雄心壮志。
仰望天空是一种哲学思考,脚踏实地是一种现实依靠,我们用校歌指引未来,用校魂、校训、校铭、校蕴关注现在。
我们的校魂是“务实创新,合作共赢”。合作既包括学院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校与企业、政府、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共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目的和结果。
校训是“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我们一直认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实践应用为目的,教学因解决实际问题而实施,学生因用而学,教师因行而知,教学相长,行知并进。
校铭是“内方外圆,严己宽人”。“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圆”就是处世的技巧;严己,是指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宽人,则是指博大的胸怀,宽宏的气度。高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也要求教师“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要做到处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
建设是一种积淀,积淀是一种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学院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高职院校文化模式。经过近两年的考察学习,我们反复论证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异同,最终构建出“四区九圈一馆十五组群”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这种方案的形成是多种文化元素碰撞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跨界文化模式。
“四区九圈一馆十五组群”的基本内涵是:学院共建成四个文化区域(中心区、南区、西区、北区),九个文化圈(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建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职业能力文化圈、旅游文化圈、人文管理文化圈),一个综合展馆(校史、百县千企、示范建设和赵瑜精神),十五组群(十三个二级学院、思政教学部和体育教学部的亚文化群)。这个方案中,学院文化建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产生强大的文化合力,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按照学院文化建设方案的进程安排,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
两年来,学院的文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学院校园环境面貌一新,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文化环境正在形成,赵瑜精神即学院精神已经深入每个教职工的内心世界并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1.独具特色的校园面貌初具轮廓。校园面貌是大学精神的表层体现。两年来的建设,学院三个校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绿色植被及各类建筑正在四圈十五群组的观念统摄下逐步展开,楼体亮化与建筑命名工程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强化了校园面貌的精神内涵。
2.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正在形成。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学院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党风端正作风,以作风促进教风,以教风带动学风,四者综合形成良好的校风。目前,学院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正在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大学精神的凝聚力日渐强大。学院文化建设把精神塑造放在核心位置的意图就在于凝聚人心,提高教育品质。从理论上讲,学生是学院文化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教师与学生的诚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集中地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但限于招生制度、办学体制与教育教学机制、社会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始终不能实现质的突破,表现为好学生不愿意来,社会不认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文化自觉不够。从根本上说,文化建设可以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虽然高职教育从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等方面都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也较以前大大提高,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依然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沟通政府、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因素,可以很好地改善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的看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地位。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改善高职教育的育人环境。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专业与课程是载体、教育教学方法是手段,实践教学是保障,师资是根本,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多从这些因素入手。但现实情况是,往往学院费尽心机,教师呕心沥血,学生却浑然不觉,依然怨气冲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只重视显性教学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营造高职院校整体的育人环境,才可以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不仅对学生和学生家长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也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