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高职院校女生心理问题是近年来教育专家、学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培养高职女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女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剖析高职院校女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讨高职院校女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女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材成人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敏感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热情奔放,但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挫折,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偏激,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际交往、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现状,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支重要后备力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同类男大学生相比,在成才与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与障碍更多,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更多,面临的压力也更多,加之高职女大学生具有自身的障碍与弱点,影响了她们的发展与成材。因此,研究高职女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加速对高职女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女生在人格上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黄金时期,在心理上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急剧变化的“心理断乳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学界近年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16%—32%高职院校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再对男女大学生SCL—90的均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女生焦虑、抑郁均值和高分组比例均高于男生,这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男大学生。另据调查:在每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自杀案例中,女性的比例要高出男性两倍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女学生经前期紧张综合症(PMS)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组对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职院校的10326名女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30℅的学生精神紧张;有27℅的学生情绪波动;有23℅的学生社交退缩;有19℅的学生失眠;有3℅的学生精神紊乱。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一次在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中发现:55%女生需要依赖别人,45%惧怕失败,38%在没人提示下感到既自己无才能又缺乏吸引力,48%不喜欢竞争环境,52%经常压抑自己,14%的女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女学生心理问题分阶段各不相同,大学一年级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大学二年级集中表现为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大学三年级集中表现为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自己的品质。高职院校女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她们经常与别人比较来衡量自己,夸大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不能挖掘自己的优势。在行为上不敢表现自己,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如认为自己未能被理想大学录取而感觉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而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而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外貌、身高、学习、交往能力不如他人而妄自菲薄。研究表明,自卑严重的高职女大学生,有以下心理缺陷:一是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的弱点。二是对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三是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四是缺乏竞争意识。
一是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行为不规范,学习体验不深刻,学习深度、广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二是学习策略不良。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课前预习,不注重课中学习方法,不注重课后复习,不注重实践环节,不善于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阅读过程中不会选择,通篇阅读,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注重前后连贯,不愿意追本追源,对知识一知半解;学习方法不佳,计划安排不妥当,知识建构不合理;学习功利化,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抱着务实心理,片面重视实践操作,忽视理论学习,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三是学习倦怠。表现为注意涣散,思维困难,意志薄弱,情绪烦躁、焦躁。四是学习挫折。有直接型挫折,如不安、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狂暴;有间接型挫折,如表面上装得冷淡,似乎对挫折无动于衷,其实是将情绪压抑下来,等到没人的时候偷偷伤心;有长期型挫折,如对学习挫折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从来没有如此失败,造成对情绪的长期影响。
高职院校女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她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于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是模糊的,导致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困惑。恋爱心理困惑之一: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常有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害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恋爱心理困惑之二:感觉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觅。缺乏对友情和恋情的理性认识,缺乏对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不会控制感情,不会拒绝,自做多情,错把迷恋当爱情。恋爱心理困惑之三:不知如何面对婚前性行为和“试婚”现象,反映了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失当。
在调查中, 38.5%的高职女大学生认为最令其苦恼的事是人际关系不良,在回答“最使你无法忍受的事情是什么”的问题时,有68.6%的女生回答是有关人际交往因素,具体包括不被理解、朋友背叛、被歧视、遭冷落、被攻击及其他人际交往因素。就高职女生人际冲突的表现,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际适应不良。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舍友、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刚入学的高职女大学生不善言辞和存在自卑心理,不知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去寻求新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自已的交友欲望,学会了孤独,习惯了独来独往,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怪异。二是人际吸引力不够。这类高职女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更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从而感到空虚、迷茫、失落。三是人际沟通困难。这类女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往往感到苦恼。四是人际冲突。其一是文饰性带来的他我冲突。处于青年期的女大学生情感丰富且具有内隐性、掩饰性和封闭性特点,他们感到大学同学之间不如中学同学那样坦诚,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人为筑起的屏障,难以接近,从而产生了人际交往的挫折体验。其二是因嫉妒引起的他我冲突。一些女大学生思想偏狭,嫉妒心强,对高校日益完善的竞争机制不太适应,对于能力强于自己或比自己漂亮或比自己家庭条件优越的女同学或冷嘲热讽,或不予理睬,互不服气,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五是社交恐惧症。这类高职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极力回避与人接触。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控制下,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育,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健康人格的塑造,重教书轻育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她们心灵的创伤得不到医治,心理上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同时,进入大学以后,高职院校女学生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面对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成长的摇篮,是塑造个性的工厂。家庭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价值观、期望值等都潜移默化地直接渗入到孩子的经验中,成为他们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并直接支配其行为活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理想志趣、性格态度等的形成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是导致高职院校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传统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教养方式,致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尤其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远远不够。
一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出现了价值观念功利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存在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趋向。在对高职教育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片面、歪曲的理解。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高等教育”,没有发展前途;在就业方面,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无异于中专(职高)生,在职业操守等方面其可塑性不及中专(职高)生。社会评价体系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二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思想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一些文艺作品(尤其是电影、电视剧),为了追求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以调侃嘲弄时尚,以粗俗取代文明,以个性解放美化道德规范,以活得洒脱歌颂玩世不恭,誉庸俗贬高尚,誉感觉贬理智,誉调侃贬拼搏,誉奢侈贬勤俭,对求知欲望强烈而辨别能力尚弱的高职院校女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已呈泛滥之势。
一是性别角色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缺乏个人发展目标,学习失去了动力,胸无大志、懒懒散散,进取意识日趋淡薄。二是不良个性心理的影响。其一是虚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普遍都渴望得到成就和荣誉。喜欢人家称赞自己的美貌,夸奖自己的地位,羡慕自己的阔气等,处处不服输,追求不现实的生活方式,情感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其二是自我封闭。她们遇事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平静的外表来掩饰各种不适应。这种心理是导致同学们之间难以沟通,相互猜疑的直接原因。其三是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嫉妒,但程度不同。虽然男性也存在嫉妒心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比男性更为广泛和普遍。她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不能承受自己在评优、评先进、入党等方面的失利等。这种心理既伤害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又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四是胆怯害羞。总是小心谨慎,敏感拘束,喜欢回避矛盾,害怕当众出丑,严重影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家长要应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孩子的具体心理特点,联系实际教育孩子,要把孩子作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来看待,学会多宽容、多鼓励、少苛刻、少指责、少干涉;要重视家长自身修养,提高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要充分发扬家庭民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稳定、民主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安全感、温暖感和幸福感;要倡导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多采取启发鼓励、说服教育的方式,避免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培养子女优良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一二三四五”战略: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全体高职女学生为工作对象;注重二个结合,即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完善三项职能,即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职能作用;建设四支队伍,即专职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两课”教师队伍和各党团组织队伍;拓展“五个渠道”,即党校、团委、学生会、社团、宿舍管理等渠道,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学生管理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二是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区、进学生社团组织”的工作机制,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全过程,扭转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劣势。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亲近感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开展适合女生心理特点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体活动,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依据不同阶段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面临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她们加以教育引导通过集中教育、日常教育、专题报告、大讨论对话、讨论、专题研讨等形式,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辅导相结合、学习案例与交流心得相结合、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相结合,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高职院校女学生独立处事的坚强个性、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竞争意识。
一是要崇尚理性的社会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还将进一步增强,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向。要理性分析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价值迷失”、“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现象,坚决杜绝封建意识形态的复活,西方社会腐朽没落思想观念的侵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院校女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要大力宣传社会先进典型,让大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纠正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要广泛宣传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大好局面。二是要精心培育社会性别文化。发挥大众传媒在抵制腐朽、陈旧思想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女性自由思想与“男女平等”思想,强化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避免大众传媒对人们进行社会性别观念的误导;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策主流,扶持相对弱势的妇女地位;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妇女的权益;要不断改善主体条件提高妇女素质,不断改善经济条件支持妇女充分就业。
一是要坚持在情感滋润中塑造高职院校女学生和谐的人格。引导高职院校女学生做到“理智而不冷漠,多情而不滥情,活泼而不轻浮,豪放而不粗鲁,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干练而不世故,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骄”。要培养高职教师爱护学生的情感,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要培养学生学会自爱和爱人,拥有健康的情感 。二是要坚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高职院校女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引导高职院校女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人格全面发展和专业成才的平衡关系,努力促进高职院校女学生各种人格特质平衡发展,纠正人格缺陷,发扬健全、积极的人格特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柳惠容(译),赖斯派瑞(les parrott著).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中永荷,高岚.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