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3-12-13 19:25:17   来源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维娜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正经历着从独立生活到个性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极易产生心理波动,出现各类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科学含义出发,通过详尽分析两种心理问题解决机制如何分工合作,并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卫生。其中,着重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应用及现实意义,希望能够借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寻得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即留有古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尤以突显良好经营的心理环境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而少年,自古就是民族血脉的延续,就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者,国之旭阳,由此而言,青年一代的心理卫生与否直接触及着一个民族的兴盛。

然而,中国在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以不同的伪装刺激着每一个充满期待的个体,而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那些是是非非时,不够成熟的心智就暴露无遗。正因如此,那些发生在高校生名下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更令人心寒胆颤的是,在这些暴力事件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上升到了违法犯罪的地步。继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一案后,更多同根相残的校园血腥事件层出不穷。尽管这毕竟只是少数年轻人的极端行为,但潜伏在每位高校生内心深处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预防作用。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因为年轻,他们的心智不足够应对日常生活的所有困惑,在面对伤害时反而更加的脆弱、敏感;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要仰仗这些年轻人,以至于他们虽然有着尚不成形的姿态,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所以对他们保护,为他们设计是决不可忽视的社会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此类保护和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承接着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

虽然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是在精神上出现健康隐患的大学生毕竟是极少数的,但是每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心理困扰。其实概括而言,无非是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关系和个人规划的经营;感情波动和工具依赖,等等。这些看似每个年轻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的经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立场。与此同时,因心理倾向产生的价值观,又反作用于他们的心理养成,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性格特征。

在“心理健康”这一名词的概念界定上,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者,以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都给出过各自不同的见解,但综其所述,都意指“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尽管来自各方的理解并不统一且精准,但我们还是可以借助这些学者的分析,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加以概括。

具体而言,包括:1、情绪稳定。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然而喜怒哀乐是人类的真实性情,所谓控制,并非是要我们的大学生始终以一副快乐的模样示人,能够适当的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才是保持情绪稳定的根本途径。懂得哭泣才可以笑得开怀;能够合理地发泄愤怒,才可以重拾心情客观地面对生活。2、积极的自我认知。有这么一些大学生,他们几乎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却终日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地度日;还有另一些大学生,他们或是苛求自己或是贬低自己而最终迷失了自己。我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记住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话“生而为人,必有作为!”忽略那些别人强加的标准,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才能够走向心理健康的康庄大道。3、关心周遭的人和事。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利己之心在制度最初建立的时候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但是这种本性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就有了“度”的差异。大学生就像刚从小型温室般的家庭庇护中走到了同龄人之间,难免会不习惯那些不以自己为中心的妥协,这就逐步导致一些大学生漠视身边的人和事。然而事实上,这种漠视还算是一种温和的冷淡,更有甚者,还会演化为冷血地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己。心理健康,并不是要求大学生永远把他人置于自己之前,也不是要求大学生表现出超年龄的圆滑,它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在遇到与自己无关的事件时,情绪能够受到外界的感染,表现出合理的喜恶倾向。有“爱”的意识,并且会将这种“爱”施予他人,而不是一种不合情理的“避世观念”。4、人际关系和谐。对于这一标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怎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应该经营的。尽管我们总会说不带有色眼镜看待他人,但遗憾的是,大学生犹如未琢之玉,我们不得不避免那些会影响他们成长的群体接近他们。如果大学生以纯朴的心去靠近那些药物上瘾者、自毁前程者、心存歹念者等等,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选择朋友,是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第一步。在确认了大学生们结交了良好的社交网之后,能否有效地加固这些社交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核心标准。除去血脉纽带之外,任何交往都不存在理所当然的事情,要想和一个人保持长久的情谊,必然是要做的包容、尊重、信任而不是猜忌、仇视、自我中心。5、良好地适应环境。面对改变,在好奇心和兴奋感转淡之后,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重点标准。对待学习,是自觉勤奋、寝食难安还是毫不上心;对待生活,是积极面对、惶惶不可终日还是来者不拒;对待工作,是有条不紊、过分苛求还是得过且过。这是每位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必须经历的一些选择,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需施加外力的方向。

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唯一,会随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而发生改变,但无论怎样的因时因地,都表达着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担负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人的素养,可以复兴一个民族,也可以毁灭一个民族,所以青少年的成长,并不仅仅是各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及意义。

在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千几万的小孩子在麦田里玩,周围却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的职位就是守在那儿,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抓住,不让他掉下去。”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就是一个麦田边上的守望者,它要时刻注视着那些单纯向善的年轻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困惑而误入歧途。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就是针对心理健康所设立的大致标准,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学习心理的调整,人际交往的方式,健康的恋爱关系和性心理的养成等方面做出引导,为求在大学生逐步成熟的初期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步入高校后,大学生不仅需要面对新的环境,还需要独立地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既是助他们成才的磨练,也是风险极高的挑战。如同雏鹰试飞、蝴蝶破茧的道理一样,我们所给及的教育,不能强势到影响他们独立思考的地步,但又不得不去施加一种外力,让他们借助这种外力完成自己的蜕变。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

“独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生转折点,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基本为零,各类问题和压力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指引,那无疑会提高大学生绕弯路走歧途的概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希望大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不会困惑,能够找到一个方法和途径,以避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形成心理负担,最终破坏心理卫生。一旦我们提供的此类教育方式合理、内容全面,这就不仅可以避免我们的大学生们走错路,同时也可以使他们独立处理问题时事半功倍,使新的生活对他们而已更加有吸引力。如果可以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心理教育,也避免了大学生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这就好比抢占一块领地,如果我们在占有资源的前提下不能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引导,那么那些消极阴暗的思想就会侵蚀进来种下邪苗。这些邪苗很容易滋生出各类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等神经症;还有可能引起如厌食、失眠等生理心理障碍或性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预防这些心理卫生隐患,那么存在这些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极有可能演化出反社会人格,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打击,也有可能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不仅体现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接收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还体现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是非观、价值观、道德感的统一标准上。如果大学生在何为健康心理的根本问题上出现各种差异,就很难实现彼此之间的认同,从而也难以形成一种趋利避害的决心。一旦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心理的标准,并在此标准上加以引导,那么我们就可以缓解青少年性情不稳定的压力,防止大学生对自由的追求转为毫无节制的叛逆。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卫生隐患,大多是因为在产生心理困惑的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分解,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作用的重要性,我们要给各种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提供一个疏散的通道。

心理危机概述

当然,尽管我们寄希望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指引我们的年轻人走向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引导的强制力是相当低的。它既不可能强迫所有大学生都按它的要求行为,也不太可能解决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一)何为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在大学生遭遇情绪波动时,提供一个正面的缓解途径,但这种教育不可能是万试万灵的,尤其是当大学生已经产生心理危机时,我们就需要另一种模式来帮助大学生们重归正途。

1964年,凯普兰首次提出“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的理论,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当他必须面对的困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心理危机不仅仅是所经历的事件本身,更是面对此次事件,身心所引发的生理心理反应。卡奈尔认为心理危机实质上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危机事件的发生;二是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三是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

(二)心理危机的产生源

无论适应能力多强的个体,在遭遇不幸事件时,都会打破内心的稳定状态,一旦内心的紧张情绪因无法排解而不断积蓄,就会造成行为和思维的紊乱,也就形成了危机状态。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幸事件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刚刚脱离家庭监管的年轻人,原本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进入校园后就可以更加自由地接触外界,他们甚至是迫切地尝试未知世界所有的新奇事物而顾不得哪些是毒树之果。尤其是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世界的开放,为网络上和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涌向我们的大学生。我们这些如白纸一张的大学生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辨不清是非。这是极为冒险的经历,而结果往往又会使我们的大学生内心受挫,由此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不能够正确看待他人和自己;或是受到伪道德观的蛊惑而排斥普世价值,陷入扭曲的精神世界以追求病态的快乐。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处于一个大环境下,身边不再有父母时刻的提点,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同龄人终日生活在一起,难免出现各种不平衡心理。学习上或物质上的落差极易造成同学间的嫉妒心理,而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又不够成熟,于是自豪感和自卑感交叉在一起,就逐步出现了挫败感。而自尊心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压抑着这些心结,那些消极的、邪恶的、狭隘的心理就成了隐匿在每个年轻人心灵深处阴暗的小秘密,并且不断滋长着。

与此同时,尽管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类挫折,但大学生就好像刚离巢的鸟,有些问题甚至是自己首次面对的,他们尚未完全成熟独立的身心在处理情绪方面相当的缺乏经验,所以由事件所引起的主观不适感会比较强烈。而面对这些消极的情绪,大学生可以缓解的渠道又很有限,可以说在遭遇困境时,他们自身的经验远不足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因此往往是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痛苦。然而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面对的是群体而非个体,大学生们不会再得到24小时父母式的监护,即使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并且主动寻求帮助的概率也很低。其实,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很普遍的,经常表现为孤僻、情绪不稳、敏感、悲观、冷漠,严重的会出现自闭、自残的行为,一旦不能得到有效的干预,甚至还会出现自杀和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应用

西方有句教育名言“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的国家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五光十色的事物时时刻刻包围着当代的大学生,无论我们的制度有多么不完善,对年轻一代的教育都是责无旁贷的。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尽最大可能的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实现矫正。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危机干预,旨在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安全渡过危机。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则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是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危机干预的目标,一是缓解危机者的心理压力,防止他们的过激行为;二是帮助当事人恢复危机产生前的适应能力,能够正视自己的困境,并积极寻求处理的方法;三是帮助当事人把危机转化为一次成长的体验,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要成功的实现心理危机干预,首先需要确保当事人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只有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我们才会有机会实现这样一种干预。当干预对象愿意达成一次合作,我们就需要让当事人明白,正视危机是渡过危机的必经之路,而正视危机并不是简单地复述自己的经历,而是从情感上交流这次事件。此时,我们就需要为当事人提供有关的方法和信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事件的本来面貌,以及如何怎样处理才能走出事件带来的心理阴影。成功的实现干预,不仅仅是带着当事人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当事人在恢复中成长,当他们再次遭遇类似事件时,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重复受到心理危机的困扰,实现自我治愈能力上的飞跃。

(二)如何实现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按步骤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逐步带领受困惑的大学生走出当前的困境。为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和大学生们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让他们相信我们是真诚而迫切地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生活,我们有信心陪他们渡过这段时光。

作为提供帮助的一方,我们应当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因为只有我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才能给予年轻人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让我们对他们的鼓励转变为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泄的平台,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愤怒和憎恨疏导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正面的情感注入他们的内心。在当事人暴露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之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地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回对现实生活的希望。危机干预是需要干预人相当的耐心,因为任何疏忽大意,都能让当事人感觉被敷衍,导致他们本就脆弱的精神世界更加封闭。

聆听,是开启心理危机干预的钥匙,我们不仅需要对当事人谈及情感的话做出反应,还需要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体会每句话背后的意思。因为,我们听到的词,并非是字面含义,它有时代表着当事人的一种情绪,又或是当事人自己选择错了表达方式,总之,我们必须用心去聆听当事人的话。我们所面对的大学生,是已经存在心理负担的大学生,他们是相当敏感的,一旦他们发觉我们并不理解他们的意思,或是更糟,我们其实根本没有注意听他们讲话,只是迫不及待地教他们该怎么做,那么他们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我们干预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我们明白了当事人的处境后,就要对他们做出引导,我们不应该直接指责当事人的思想或行为,而是对他们进行劝解和鼓励,尽量引导他们恢复自我控制的能力。然而这种引导不能是没有底线的温情,当我们发现他们的精神已经到了相当混乱的地步,甚至随时会做出过激行为时,就要果断地进行正面地建议和限制,而不能任由他们继续偏执。

在国外,已经提出了相当有逻辑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确定问题、保证当事人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应对方式、制定具体计划、获得承诺。这六步的核心思路,在于先明确目的再评估风险,最后依靠和当事人的互动提出解决方案,尽管危机产生源有所不同,但是都可以依据这六步骤设计出干预策略。

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既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背景,又是充满技巧的实践学科。二者相辅互助,前者为大学生产生心理负担起到预防作用,后者则为已经产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提供心理矫正帮助。

我们生活的时代,物欲横流、思绪浮躁,各种文化良莠不齐地陈列在我们周遭,我们根本来不及为年轻一代做筛选,多数情况下是需要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在接收的时候做出选择。而适逢他们正在经历雏鹰试飞的阶段,困惑和无知又始终伴随着他们,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成长环境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此时,作为引导者的我们,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卫生工具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更健康合理的理解问题思路,能够在大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隐患的初期起到预防作用,尽可能的使大学生成功地渡过这个人生新的转折点。然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占据着主动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全取决于大学生们自己的意愿,所以不能过高地期待这种教育模式所能产生的效果。由此,我们就需要另一套处理模式,那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尽管这这一环节中,同样是学生自己占主导,但是心理危机干预更具有针对性,它是完全建立在发现问题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方案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将两套心理问题处理模式结合应用,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帮助他们尽早的自立自强。

培养心智成熟的大学生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不能放松任何一环,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也能提高我们和大学生沟通的能力,这同样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负担,以构建出有效运行的心理健康保护机制,保护大学生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顾瑜琦.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

[2]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

[3]倪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

[4]陈楚瑞,耿永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8

[5][印]克里希那穆提.生而为人[M].陈雪松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8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