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校内与校外、主题与特色、具体与虚拟相结合三个维度,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推进路径。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高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坚持校内与校外、主题与特色、具体与虚拟相结合,通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大、实效性强的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1.构建校内实践育人体系。打牢校内实践育人主阵地,需要系统构建校内实践育人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实践育人体系可以确保各类实践活动有序稳步进行,确保各个实践育人环节和活动纳入预设轨道,进而科学引导实践育人的行为方向。高校要精心安排、统筹调度各级各类资源,使校园内的引领型实践、教学型实践、服务型实践、认知型实践、创新型实践、职业型实践、自治型实践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模块形成一套完备的育人体系,从而切实培养大学生团队之间、师生之间、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锻炼提高大学生组织领导、心理素质和承受担当的能力,有力提升大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在践行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调整理顺知识体系,合理设计实践育人环节,大胆尝试实践育人新形式新机制,将实践育人环节贯穿到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机统一。
2.强化校内实践育人师资。打牢校内实践育人主阵地,需要强化校内实践育人师资。实践育人师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载体,是决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推进校内实践育人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实践育人工作的水平;必须加大招才引才力度,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实践育人师资结构;必须鼓励专业教师增加实践工作经历,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工矿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工作,不断积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必须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在实践基地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3.完善校内实践育人制度。打牢校内实践育人主阵地,需要完善校内实践育人制度。完善制度是确保高校实践育人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个部门、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上,固化在部门职责、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岗位职责之中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必须制订有效管用的考核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办法,以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高校必须制定健全的安全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以确保实践育人工作的安全有序;高校必须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结合实践育人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各个主要环节和方面进行监控,以确保实践育人的切实成效。
1.革新校外实践育人理念。打造校外实践育人新格局,革新理念是前提。先进的校外实践育人理念决定着校外实践育人的工作方向,决定着校外实践育人的工作思路,决定着校外实践育人的工作水平,决定着校外实践育人的工作质量。高校在育人工作实践中应切实扭转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校内实践育人轻校外实践育人的现象,不断革新校外实践育人的工作理念。高校要将工作重点切实转到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注重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上来,努力形成共同支持、全面推进校外实践育人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校外实践育人工作的水平。高校要积极联系所在城市的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共同建设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努力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2.创新校外实践育人内容。打造校外实践育人新格局,需要不断创新、丰富校外实践育人工作内容。高校要以实现校外实践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创新校外实践育人方法路径为基础,以加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校外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合力加强校外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校外联合实践育人活动,从而为大学生搭建更多面向基层学习成长的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更新校外实践育人形式。打造校外实践育人新格局,需要更新校外实践育人形式。高校要全面调动与学校合作的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双方共同制定校外实践育人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育人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育人的培养质量。高校可以尝试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对校外实践育人工作进行量化,强化大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大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提出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实现对自身专业知识“第二次学习”的理解性吸收。
1.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鲜明主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要有更大的作为需要经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具有鲜明的主题,要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原则,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并能有效发挥大学生特长的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高校可以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寒暑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相对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志愿服务。高校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和农村,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社会困难群体和个人提供精神上的关爱和实实在在的物质帮扶,促进形成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城市社区人际环境。在中西部农村,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改善当地的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状况,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方面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3.社会实践活动应涵盖军事训练。高校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应涵盖军事训练内容。组织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斗志,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起修身立人的标准。高校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认真组织开展军事训练,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锻炼强健体魄、磨练坚强意志。高校要积极争取所在城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大力支持,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切实增强军事训练的实效性。
1.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专业性。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之外,还应该重点关注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促使大学生打通专业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更加稳固多元的知识框架。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涌向跨国企业和知名单位。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专业知识、消化专业知识、获取新知识,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重返课堂,进一步明确大学学习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2.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职业性。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相结合,切实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针对性。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组织开展职场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触类旁通地解决实践中的未解难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意识到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正确理解职业特征、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明确优秀员工的要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为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各项准备。
3.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层次性。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所处年级的异同,精心制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分阶段、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社会实践体系,促使大学生实现连贯性成长。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正在读大一的学生,由于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专业课,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低,高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考察、社会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调查和科技服务体验实践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高校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1.搭建实践基地育人平台。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较为稳定的场所。高校除了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之外,还要有意识地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有效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可以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搭建实践基地育人平台。
2.建立实践教学育人平台。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获取、掌握、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育人平台建设,高校应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理念,要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及各学院分团委等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育人活动。高校要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即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集中组织实践和学生分散实践相结合,努力形成多部门联动、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3.建设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大学校园文化是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环境育人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党团及历史知识竞赛、升旗仪式、军事训练、党校与团校培训、节假日庆典活动、大学生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实现对大学生心灵的塑造,使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逐渐形成与校园文化精神合拍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人格魅力,实现校园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
1.架设网络理论学习平台。鉴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理应及时跟进,架设网络理论学习平台,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高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专门的网站,开辟“理论动态”、“经典导读”、“时事点评”、“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专题栏目,对大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难点问题及所呈现的思想动态,进行网上现场答疑、即时咨询和互动交流,拓宽课堂教学效果的辐射力。同时,高校也可以将广播、电视、录像、图书、报刊等新型传播媒体上传至网络,以建立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阵地。
2.构建网络师生互动平台。当前,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高校要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拥有海量资源和即时互动的优势,将实践育人同自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可以将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邮箱、QQ、博客、微博和微信号码等告知大学生,或者在现有网站中开发出教师专有空间,以便于大学生进行留言和教师及时回复。高校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探索开展虚拟社会实践活动来吸引大学生、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比如开发红色游戏,组织网上重走长征路等多种形式的网上虚拟社会实践活动。
3.搭建网络风采展示平台。大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高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推介力度。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推广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新典型,在校内外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2-02-04(1).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1-09-30(7).
[3]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J].2010,(13).
[4]孟庆繁,林相友,孟令军,滕利荣.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中国高等教育[J].2011,(22).
[5]毕晓光,龚宇.实践育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重要途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