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信念的构建
摘 要:作为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导的思想政治信念的认知和建立与社会的要求并不一致。高校要重视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信念的构建,坚持做好“三个自信”的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的力量。为此,高校要加强“三个自信”的教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信念;三位一体;三个自信;中国梦;中国特色
信念是可以实现的信仰。信念,是社会的人对与现实相关联的未知领域的一种预期和美好憧憬,是人类认识能力范围与未知世界、不可知世界的分界线上的知识和观念。信念既受到已知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又是通向未知的精神王国的桥梁。大学生的信念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其中,思想政治信念尤为重要,其客观上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观上关乎个体对社会整体认同度,反映个体社会政治倾向并有意维护和追随的信念。如何使作为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念,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由小康水平向小康社会转变的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对物质追求不断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愈加强烈,信念问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信念状况值得高度关注。
1、从表层的事实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信念偏低,信念呈多元化趋势。
从“大学生有无信念的选择”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大学生中“有明确政治信念”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0.8%,表示“没有政治明确信念”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34.5%,“说不清”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3.7%。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认识世界”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8.2%,选择“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0.7%。这些数据比往年有下降。当前,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的信念产生影响,对社会的主导信念产生冲击。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利最重要”。这些数据比以往有提升。
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上的信念是正常的,但从社会整体上讲,没有政治信念的社会组织和个体是孤立的、其作用有限。在社会多元化信念情况下,如果非理性信念多于理性信念,世俗信念淹没了社会主导的信念,信念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建设发展十分不利。因为信念一旦功利化、世俗化,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唯一的本能信念,就失去了信念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主导信念教育和培养已迫在眉睫。
2、当代大学生主流信念的缺失关键在于其对社会整体认知判断的不足。
分析当代大学生主流信念缺失,笔者认为客观上社会的宣教的失位、失职与主观上大学生对社会整体认知判断的失误是主要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当代大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判断,已经不是单纯的信念维度的认识,所以,对其信念“有无”及“多元”程度的判断,事实上是从信念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整体认知的判断。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文化信息最丰富的环境里,喜欢探索社会、思考人生,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为什么青年学生的政治倾向越发冷淡,建立社会主导政治信念的热情不高?社会和社会组织不能要求大学生必须有什么样的信念,关键是正确的引导他们对社会整体认知并形成正确的判断,构建思想信念的价值标准和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的教育渠道。
二、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的构建
信念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其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结论、中国未来的希望,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开拓的伟大创新性事业。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着现实的需求和内在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信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法宝,并为此不断的探索和奋斗的信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
用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社会进步,靠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形成并在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已成为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确立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成为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道路、理论和制度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行。广大青年学生要高举这面旗帜,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一脉相承。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马克思主义新思想。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
4、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将为“中国梦”的实现带来巨大助力。
信念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信念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合理认知,进而形成对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和判断,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将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的接力棒将历史的交给当代青年学生。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当代青年学生,30岁左右将目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50岁左右将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必须做实坚持“三个自信”的教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命题或概念,是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回顾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次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所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自信。
2、坚定“三个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和保证。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进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苏东剧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各种挑战风险相连、矛盾陷阱叠加的复杂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她能够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使中国梦的实现始终有正确的方向;她能够紧紧抓住并且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做出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处处体现着抢机遇、抓机遇、用机遇的特点;它能够化解风险。
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完善健全起来的,其优越性已经被历史和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证明。当回顾历史,环顾全球,只要尊重客观事实,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制度不仅是100多年来中国最成功的制度,也是60年总体看来全球表现最佳的制度。
3、把坚持“三个自信”的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
第一、让“三个自信”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三个自信”作为理论形态如何传播到大学生中,用以武装他们的头脑,指导他们的行动,正面的宣传教育是关键。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他们的知识、社会阅历以及分析判断力正在成长,还不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预知未来,所以,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用科学的理论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指导和引领他们。当今信息社会,太多的青年学生在被无数资讯的浪潮冲昏头脑,更谈不上建立精神信念。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证明,作为社会大众的大学生通常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实现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他们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接受恰当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三个自信”的教育其蕴含着对中国170年演进历程的教育;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艰苦创新的教育;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蕴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第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三个自信”教育,第一个逻辑环节是“三个自信”的理论向群众意志“飞跃”,也就是把理论输送到青年学生的头脑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拥有系统化的理论思维,具有理解和把握理论体系的能力和素质,唯此才能掌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输送到青年人的头脑当中。
第三、以“三个自信”教育为核心构建高校思想信念教育课程。大学生信念的形成除了家庭、社会对大学生信念的形成有影响外,学校的教育更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信念的教育作用更不可忽视。调查数据显示,62.2%的大学生信念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14.5%的大学生信念是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3.8%的大学生信念是在大学课堂中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信念的形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深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信念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念教育是溶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的,没有相对独立的信念教育课程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的是知识传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信念教育的效果。从大学生对信念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信念普及课、骨干课、实践课,及其对非马克思主义信念者的转化课等系列阶梯式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既专业又多样多层的信念教育体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三个自信”的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念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1]吴珍;严福平.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J];文教资料;
[2]马文革;严福平;徐慧.论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J];合
[3]徐宁.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新思路[A];讨论“三
[4]徐振祥.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J];大学时代(B版);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