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就业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就业能力普遍较低,针对贫困生的这些特点,高校在资助体系保障下,贫困生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需要从对贫困生财富观教育、拓宽就业渠道和贫困生综合能力培养等三个途径培养贫困生就业力。
据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比例为25% ~ 30%,特困生比例为8% ~ 10%,而高职院校的比例远高于这个数据。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们要承受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些心理负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与挑战,贫困
生们的所遇到困难比普通学生要大得多,贫困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乃至持久、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我国高校扩招后,每年都有数万计的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为了一大难题。据统计, 201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40 万,按照25% ~ 30% 的贫困生比例,高校贫困毕业生将近200 万,也就意味着社会要提供近200 万的岗位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然而,国际经济近3 年的低迷,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状,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贫困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贫困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资源有限,导致他们在英语、计算机、社交、实践创新、文体技能等各方面能
力均有所欠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范围,减小了他们的就业面。据调查,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存在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低、签约质量不高、就业岗位偏差等一系列问题。
1.心理负担重。目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中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大部分学生群体中存在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离异家庭的学生,还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往往在生活上缺少关爱和温暖,容易产生自卑、多疑、敏感、焦虑等消极心理特征,贫困生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不愿意轻意向别人倾诉他们的内心世界,担心别人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后会用另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长期的高压和精神紧张,使得心理一直处于绷紧状态,自然更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特征,甚至这种不良的心理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从而降低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善于将自己“推销出去”。
综合素质偏低。贫困生由于自卑感使然,“读书才是唯一出路,考试一定要拿第一”。贫困生终日埋头苦读,而在特长方面更是什么也没有,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加之,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农村,受教育资源的局限,在计算机、英语、语言表达、实践操作能力等都相对来说要比城市学生弱一些,这样一来,就更加剧了就业劣势。
过度依赖心理。有一部分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目前,国家及社会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日益关注,给予的生活资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生由此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自己贫困就理所应当得到资助,缺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不能积极努力、在生活上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经济问题。这一现象导致部分贫困生社会竞争意识不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巨大贫富差距现象将长期存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较大,大学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贫富差距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关键是大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财富观。合法的财富都是依靠自己的拼搏获得的,因此现在没钱的大学生不等于将来没钱,而现在有钱的学生,如果不是靠自己能力获得也不值得骄傲。特别要让贫困生意识到,现在的贫困只是暂时的,家庭经济困难并不代表自己困难;要让非贫困生意识到,所谓的贫困生,并不能代表学生本人贫困,要用平等的眼光对待贫困生。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以进一步拓宽贫困生的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积极把贫困生的求职信息优先推荐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例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定制了“分层次、分阶段”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即从“培养合格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来进行教育,为培养适应职业需求、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人才做好准备。同时,还与24家企业、单位合作建成24个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协议书》。为了激励更多贫困生树立信心,开创美好未来,学院多次组织他们参观基地,并建立贫困生就业信息库,把贫困生的信息优先推荐给用人。另外,学院通过聘请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行业劳动模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湖南最美大学生、湖南优秀大学生村官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的励志故事和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贫困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开路先锋精神和铺路石子精神的良好道德品质的高职人才,为贫困生能顺利的就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强了他们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鉴于贫困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弱的实际状况,学校应从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贫困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首先,要改变他们的依赖习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我院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一年级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情意并重的家庭人,此阶段的教育重点为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亲情教育;二年级的目标为预备职业人培养,教育的重点为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教育、实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教育和社会实践;三年级的目标为职业人教育,教育重点为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评比、就业能力教育。其次,利用学生组织多开展集体活动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提高社交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例如我院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依托校园文化实施德育教育。学院按照“四好”文化(好技能、好品德、好形象、好使用)要求,结合“立足交通行业,培养高技能型、运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学生能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技能等竞赛活动,如汽车工程系的维修、拆装等技能大赛,完全按照企业工艺标准和规范进行考核,并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评委。这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尽可能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又能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例如,我院学生资助中心积极拓宽勤工俭学渠道,增加勤工俭学助学岗位,每月能安排300多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同时,不断探索和尝试勤工助学新方便、新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既缓解了在校期间生活费用得压力,也得到了很多好的锻炼和教育。
于奕,王伽. 贫困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J] . 现代营销: 营销学苑,2011( 6) : 27 - 28
陈龙春.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赵贵臣,刘和忠.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特制研究:“个别资助”与“普通教育”的统一性育人特质[J].现代教育科学,2010(6):33-35.
陈德静. 关于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0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