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2013-12-11 20:02:52   来源于:

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世清

摘要: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并直接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文章阐述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并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完善高职院校的改革和管理、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能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的学习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建构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关系。师生关系又是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包含着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作为一种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并直接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十七大报告相比,“现代”二字的增加,可以说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职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融洽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关系淡漠化、表面化、功利化的现状,在师生关系矛盾聚集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某些极端的冲突事件。这些现象的产生源于内外因素的错综交织。如何化解矛盾,构建师生和谐,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成熟、圆满的状态。关于“和谐师生观”的论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的立足点给予了阐述。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在前人已有的对和谐精神探讨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学说,并将这种追求精神贯穿到儒家学说的各个层面,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教育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在教育哲学领域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们论述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将“和谐”与教育的效果真正联系到了一起。在如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先贤们的和谐教育思想,分析这一思想给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所带来的启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德智、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古今中外各位哲人都从教育各个分支的和谐发展论证了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更加向往和谐发展的社会,而要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在教育领域中落实和谐师生观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什么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就其所指向的目标而言,有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有为单纯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所谓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及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如从主体和客体角度理解,和谐师生关系是指主体人根据一定的需要自身内化的价值观,是使包括作为判断对象的师生在内的判断主体的心理机制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爱的师生关系;从师生相互作用、影响角度阐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善阶段;另外,还有研究者则更加详尽地从人本、民主、平等的角度,从人性特点和人群心理调适方面,从现实生活和价值判断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深刻内涵进行考量。从以上分析可知,和谐师生关系提倡教育过程诸因素的协调性对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其本质为民主平等、相处协调、尊重信任、理解合作、情感交融、相互发展、相宜相生、相互融洽、完美配合、共同进步等共同原则,是一种相对于其它社会关系较为理想、愉悦的人际关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关系之一。

二、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1、和谐师生关系是保障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

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力量和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即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这个媒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给予力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发挥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等。作为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培养一线生产型技术精英为目标,需要不断对传统教育模式、传统办学模式进行突破,不断探索创新之路,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冷漠化、利益化、简单化、自由化、紧张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教育质量,降低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必然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塑造良好品德、培养创新能力,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2、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不仅是实现高职院校内部的自我优化与协调,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各组成要素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它所追求的是整个高职系统内外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围绕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处于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状态。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全面交往基础上的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和谐校园的视域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将师生同视为学校主体,应创设一个平等的人际环境,让学生享有平等的表达权和参与权。教师也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隐私。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培育,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将校园内一切矛盾、不和谐因素都化解于善举之中,营造使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和谐师生关系是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需要

“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这一论述中,满意的标准、程度、内涵及外延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型出发,完善品质、塑造灵魂,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社会所需人才的规格和要求,此乃教育的最高境界和题中之义,也是教育产生高质高效的前提。我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又注重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复杂、深刻、多角度的变化,高职院校师生间的价值观念也正逐渐发生着变迁,出现种种令人忧虑的消极现象。就高职教育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贯穿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从根本上改善高职生的培养环境,提高其岗位适应性,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正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它不仅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推进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性建议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高职院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高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方面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单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和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无疑对师生关系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的引导,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和精神,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环境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负面因素,合理追求个人利益,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要正视社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教育,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关系,防止道德失范、价值失据、认知失真的现象,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完善高职院校的改革和管理,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和提升模式,合理调整学校发展规模,走内涵提升之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考虑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学校的基本条件和学生出路等问题,有效消除和避免因就业竞争过于激烈、心理负担过于严重等情况,从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减少师生关系失范现象。同时,高职院校应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优美高雅便利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条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创造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潜力。在具体政策的制定时,高职院校应以协调师生关系为己任,设置与教书育人相适应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将教师每学期的教学评估结果、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及其它教学成果作为职称评定主要指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把课堂吸引力、奖励优质教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教师评价制度的核心指标;教学评估体系要突出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通过制度设计,把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通过实行学分制、大专业教育制度等,让学生实现看菜下单式的选课模式,并创设条件打通转专业的途径,激发教师和专业团队对其生存根基的重视;学校常规管理中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交流例会制度,增进了解、促进情谊形成。通过对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基础。

3、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能建设,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

教师这一职业特有的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要求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以育人为中心,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师生关系,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使教书育人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更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平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师生关系,去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师能建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增加理论深度,拓宽知识广度,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的道德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师德修养等也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感染力,对学生的为人和为学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庄重的仪表举止和严谨的生活作风,以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培育学生,以模范的形象激励学生,以优秀的品德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职业技能的培养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与学生共同实现知识、心理、生活、教育的融合,这既是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又是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平等共享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

4、强化对大学生的学习引导,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构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学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能力,鼓励他们对不同意见进行评价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作为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摆脱功利思想的束缚,坚持以学为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人生观,全面提高自我综合素质。高职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分析、勇于质疑,才有机会与教师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才能在师生共同合作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启迪,树立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只有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如何做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人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应通过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实事求是、严谨自律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影响学风,促使学生转变原来唯师是从,自己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观念,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教师的引导、疏导下,主动学习,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有效促成师生互动、合作完成知识的获取、借鉴、创新和超越。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以文化知识的增加、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标准,还应包括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精神品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学养、渊博的知识,以此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严谨的学习风气。在一种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态势会更趋于合理与合适,认识自我、发展完善自我,实现预定的目标。并且良好的学风必将促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的人格特征将更趋于健康发展,从而为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成就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范文明.调适与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之科学内涵及特点的全面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2)

[2]杨娜,方智娟.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2)

[3]周明宝.社会转型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嬗变及其和谐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4]钱春富.师生关系失范及其成因与对策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