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文化是“创业时代”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加强高职创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促进高职创业教育发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探讨当前我国高职创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适合时宜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提高创业文化建设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聚焦在创新和创业水平上的竞争,成为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的重点。美国硅谷的创业型经济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特有的鼓励冒险、乐于合作、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随着创业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作为负有高度责任的社会组织,应当积极探索建立创业文化体系,开展创业教育。
高职创业文化,是指在高职中形成的,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鼓励创业行为,增强创业动力,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环境氛围以及制度行为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的综合体。
本文将高职创业文化的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它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四个层次。四者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高职创业文化体系。
(一)物质层。是高职创业文化的最表面层次,是创业文化向外传播的有形载体。由各种物质设施所构成,如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等有形设施。
(二)行为层。这是高职创业文化的次表层,是为推动创业而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创业宣传与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三)制度层。是高职创业文化的中间层次,是为规范和调节高职师生员工与创业活动关联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
(四)精神层。属于高职创业文化的最深层次,是创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创业哲学、创业精神以及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如一所高校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特质、校园文化中的创新创业内容、创业教育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主张、蕴含创业内涵的创业文化景观和校训等。
我国高职教育正经历着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的转变,大多数高职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受制于建校历史短暂、主观上为求生存而专注于规模效应的不得已、市场导向的功利化驱使等因素的制约,总体呈现出的态势——还是思想基础相对薄弱、观念相对滞后。很少顾及思想、智慧、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造成校园文化的缺失。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共性问题是历史底蕴欠缺,因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的多,创新创造的少,奉行拿来主义导致了雷同现象。一是文化理念从研究型大学简单复制而来,高职的培养目标脱离出学校的精神活动;二是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西方盲目“移植”;三是校训形式单一,内容雷同,不能较全面集中体现校园文化。
在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课程体系中,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被学校植入。虽然开设了一些创业指导课程,但课程体系依然是注重理论,辅以试卷考核。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考试能手”而不是“操作能手”,欠缺的依然是学生的创新素质。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是被动地,校园创业文化中的创新主旋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直接后果是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缺失。
高职院校升格时间较短,亟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创业文化营造的最大瓶颈问题,是教师的实践素质欠缺,在高职还是成人高职或者中专校办学时期,实训条件大都较薄弱,实践课程无法得到很好实施,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解决。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不多,操作技能的熟练也就谈不上。
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指出,组织文化具有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取向、人际取向、团队取向、进取心和稳定等表征。大学生创业深受创业文化的影响,汲取到学校的常规教育提供不了的营养,影响广度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所产生的效果是整体引导、点滴渗透。
作为发挥重要作用的推手,大学创业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树立起推动作用;只有崇尚创业,鼓励创业,宽容挫折,如此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校园创业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富含创业属性,丰富的创业文化活动、多样的创业实践平台、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可为学生增强创业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 目标导向是大学创业文化的显著功能,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产生.
英国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研究与教育部主任Paul D Hannon 说:“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投资,创业精神是年轻人在人生中必需的。”创业文化系统中,培养创业精神,在整个系统的核心,也是创业工作的根本点,其所体现和反映出的内心意志和思想境界,正是大学师生面对创业时的真实镜像。
培育创业精神,需要解放思想,冲破原有的妨碍发展的旧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旧做法和规定。在当前的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加强对大学师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帮助他们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师生对创业的主观态度,激发大学师生的创业激情,以积极创业取代消极创业。
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倡导企业家精神。高职学生创业想获得成功,必须从优秀的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顶岗实习,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活动,创建自身的产业孵化基地。定期诚邀本地乃至本省企业界的企业家,尤其是在创新创造领域富有建树者,做专题讲座,借助成功者在创业精神、创业制度、创业方法和创业过程等方面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和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他们的创业视野。
创业道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刚刚步入社会迎击风浪,正视失败、坚定信心,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的创业文化,应当倡导:“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宽容失败、坚定信心”的精神氛围,尤其注重对师生的呵护,要逐步培养师生直面失败、正视失败的创业态度,帮助他们锻炼坚韧,培养勇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二)汲取地方特色文化,构建校本特色文化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职创业文化,必然受本校的办学传统、办学定位和类型等内因,以及所处地域特色文化等外因的影响。创业文化体系,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中,要吸收地方文化特色,关注地方创业文化典型,引进地方创业文化品牌,如江苏的“苏商精神”,浙江的“温州精神”等,构建符合校本特色和气质的文化。
高职创业文化的培育要依据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立足当地经济实际的发展情况。瞄准前沿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握热点和趋势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考、发现和创新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产业链的上游,如结合所在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这样方式的推动,既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并能促进创业环境的整体优化,实现“双赢”。
创业文化的培育,呼唤的是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综合能力。只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外与社会实践实训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空间的提升。
KAB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务等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只是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创业教育目标接近或一致的因素,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共同构建两者相适应的内容体系。形成融合创业文化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等完整的创业文化课程体系。
探索新型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导师+项目+团队。导师实施专业指导,学生组成团队操作,项目是载体。并且聘请来自一线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对接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形成,既得益于创业教育传授的理论知识,还依托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创业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第一,以创业文化活动为基础。作为普及性的活动包括:举办创业文化节、创业家论坛、创业事迹宣讲会、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小老板培训班等。结合专业特点的活动包括:商务谈判竞赛、模拟沙盘大赛、广告策划大赛、模拟股市竞赛等。第二,以学生社团组织为载体。高职对具有创业教育性质的社团,应该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如创意策划社、人人手绘社、沙盘模拟社等。
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来自制度的保障,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才能为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在高职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其中,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教育研究所等,具体服务和指导创业工作。
创业教育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教师,这种“学习型”创业师资的培育,亟需高职在教师人事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高职应该鼓励教师兼职创业,并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以及启动资金等进行支持。对于专职创业教师,可以采取留职停薪的方式保留其编制,教师缴纳保证金约定创业期限;也可以改革考核办法,不再以年授课时数、论文发表数量、周三参加集体学习研讨的出勤率等作为考核标准,而是变更为上缴利润、企业规模(雇佣人数、总产值、利润率)等作为新的维度考核。
丰富和完善学分制,开设创业实践学分,这是一种具备替代作用的学分项,鼓励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以创业实践活动列入社会实践考评,以替代选修课、团学实践的学分。革新学籍管理制度,对于休学创业和在学创业,可以依据学生的申请,给予三年以下延长申请年限,创业期间实施弹性课程学习,依照人才培养方案,修满学分后即颁发对应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