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
2013-12-12 20:34:31   来源于: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谢鑫建 王金凤

提要: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新鲜事物。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给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上述定义给出了移动互联网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用户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方式访问互联网;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还产生了大量新型的应用,这些应用与终端的可移动、可定位和随身携带等特性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位置相关的服务。[1]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3年一季度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17 亿户。[2]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地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数据显示,100%的大学生都接触和使用过移动互联网,其中每天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学生比例高达82.14%。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新媒体工具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追捧。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大学教育的开放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是目前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

但目前,限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较强的专业性等特点,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尚不完全具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尚未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书、QQ等新媒体工具或载体,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互联网技术相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丰富性、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得到显著的提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一步摆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更加完善。但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庞大的公共信息源,传统的高校“象牙塔”已不复存在,学生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同时各种最新的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和社会现象相互交织,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更显空洞和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空前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地位削弱。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筛选出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正面事件和思想,同时教育者的威望较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但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对信息获得的便携性大大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更强、不可控性更大,教育者的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不知百度知”等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受到青年大学生的极度推崇。在问卷调查中有76%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你想知道的任何信息”;在大学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途径中,有37%的学生选择互联网,48%的学生选择来源于课堂和教师,16%的学生选择其他。

3.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突出。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促使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这种信息的接受和发送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和多向性更加明显。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时极易暴露出年轻人的冲动心态,移动互联网的隐匿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使学生的网络冲动更容易表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表达和宣泄的主要途径之一,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言行时有发生。2012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某大一新生,利用手机上网散布了涉及“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的虚假信息,被公安机关调查和批评教育,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4.教育主体的能力和素养不匹配的矛盾加剧。任何新事物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效果都和主体的能力和素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移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的熟悉、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尚处于实践和发展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术体系,运作模式还不完善,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尚不完全具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加剧这方面的矛盾。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许多关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相互合作,共同整合组织内网络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政治优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和素养必须包括网络规划、角色管理、沟通管理、关系组合等多个方面。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对这一环境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密切相关。[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主动迎接挑战,实现教育理念创新。

第一,树立民主平等意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民主平等原则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发表观点,交流互动,传统的教育主导性观念下以“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的效果大大削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要以社会现象等热点问题为载体才有生命力。具体的说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主导性观念,充分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地位,信任其智慧和潜能,指导大学生追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运用主题班会、微博大讨论、社会调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刻剖析现象,澄清思想疑虑,批判错误思想(思潮),以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要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这一最显著的特点。从热点的初现端倪,到热点问题的全程跟踪,再到热点问题的幕后背景,网络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方式到内容都要随时注意时效性。[3]

第二,树立危机和责任意识,强化道德和法制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可以比拟成鸟之两翼。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防止青年大学生因沉溺虚拟的网络中而消极的面对现实社会,沦为“网奴”、“屏奴”,造成道德或法制缺失,严重阻碍其全面发展。同时,要时刻保持和提高防止“西化”、“分化”的警惕性,面对西方敌对思想和我们党争夺阵地、争夺青年的严峻复杂形势,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利用各种手段巩固和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坚持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认真做好该项工作,又要从大学生个体家庭的角度体会到工作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有数百数千,但每一位学生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是全部,是百分之一百,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不允许有“失败”二字。

第三,树立系统性观念,实施网上网下联动教育。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以扎实做好传统的日常教育为前提,必须实现网络教育的“虚拟”和传统教育的“现实”的和谐统一,必须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优势互补、立体交叉,形成网上和网下互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

2.创新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主体能力和素养

移动互联网既是一种高新技术,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人类活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紧跟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熟练掌握和运用该技术,成为能够驾驭和引领新媒体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前提。

第一,严把进口关,加大创新工作能力考察。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选聘环节中,除了继续考察能力素质、职业忠诚度、思想品德等外,要加大考察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即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具体操作中,可以把相关考察内容设计成笔试或面试的开放性考题,以此来衡量其相关能力。

第二,完善用人制度,加大后期培养。诚然,短暂的选聘过程是根本不能完全考察应聘者能力的,后期培养才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期培养也是提高现有管理队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唯一办法。在后期培养中我们可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专门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必须做好技术和理念的结合,即不仅要培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该项工作的理念创新,还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二是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建设和管理学院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增加实践,并以此激发他们对新媒体及其衍生工具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要及时总结表彰优秀成果,并进行推广。每一样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最先尝试的创新者,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创新成功者,他们是开拓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或素材。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深入研究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崭新的课题,探索出高质量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循环。

3.创新教育方式,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性较强的网络教育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第一,大力推广微博等教育平台。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很多人把玩转微博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媒体工具,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譬如,江苏团省委利用新浪、腾讯微博开展了“梦想最强音,青春勇担当”的微博分享汇活动,网友们通过自己的微博展示青春梦想,述说追梦历程,分享圆梦体会,畅谈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的理解、认识,所思、所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次微博分享会是团省委借助新媒体,依托微博这一青年喜爱的传播形式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尝试,参与活动的网友@hy皓月在微博中写道,“用微博说梦想,聊担当,比起以往学习座谈会有意思多了,不但节俭、高效,更能快速分享别人的体会和感受,赞一个!”[4]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也充分利用新浪和腾讯微博这一工具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参与热情度很高,自2012年9月开博以来,现有听众数1630,收听数605,广播数1559,基本覆盖二级学院的所有学生。

第二,积极开展网上文体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校园文化的元素将缺乏活力,缺乏生动性;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也是没有“灵魂”,缺少意义了。因此,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网上文体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以南京亚青会网络火炬传递为例,根据青少年的触媒习惯,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把现实与虚拟结合起来,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以文化教育为特色和亮点,有多款包含文化教育内容的游戏,使参与者在火炬传递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其城市的文化,了解亚青会和奥林匹克运动,愉快地接受教育。”[5]

第三,培养网络领袖,提升网络话语主导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的同时,追踪网络信息的前沿,关注并加入学生们聚集的相关网络社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成熟睿智的网络话语与学生交流互动,并及时监管、疏导或澄清相关信息,成为网络领袖,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党[2013]12号文指出,要“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笔者认为,个人微博或个人空间等网络工具不仅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工具,更是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展现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从而最终成为网络领袖,掌握主导权,形成影响力。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微博或空间等工具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广大学生为阅读对象,以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为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上传相关资料或表达相关观点;二是要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仅局限于转发等简单的传播方法。通俗的讲,要多原创少转发,或者在转发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评论,时刻注重展现个人思想魅力。三是宜勤不宜怠,既要把握好更新速度,又要和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关注学生的“跟贴”等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实现全方位的交流,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