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责任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3-12-11 18:54:58   来源于:

责任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苗薇薇

摘要:以责任感培养为切入点探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迫切需要。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责任感培养的不足,应该沿着创设模式——构建体系——转变方式——深化实践——评价效果的路径,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推进高职思政课的改革。

关键词:责任感;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责任感是个体能自觉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地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即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而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最高的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1]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是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责任感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青年学生能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当前,国家提出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其质量最终要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因此,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合格职业者和技术工人,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新的使命。但由于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渴望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乏的问题。[2]其突出表现在:人生价值错位,社会行为失范;思想行为实际,功利倾向明显;理想目标远大,意志品格脆弱;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情感淡漠;个人前途意识明显增强,但社会理想模糊,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但知行脱节严重。可见,学生责任感缺失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作为人格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系统责任教育的重任。因此,基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思政课在学生责任感培养方面的不足

毋庸讳言,高职思政课在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高职思政课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从教育内容来看,长期以来,高职思政课有关责任教育内容往往是一些抽象和空洞的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缺乏针对性、适时性和实效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脱节,忽视对学生心灵的提升,这就使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发挥思政课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功能。

第二,从教学方法来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袭老一套“我讲你听”的强制说教的、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有效指导。而有些教师虽然也做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但只是浅尝辄止,教学内容与选择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良好的融合也没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显然,高职思政课现有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而影响了学生对责任教育的自化和内化,不利其责任意识的确认和承担。

第三,从教育环节上看,高职思政课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或忽视了具体的责任实践教育环节。从已有的实践活动来看,一方面,实践项目和实践机会比较少;另一方面,有些实践活动内容只注重表面文章,忽略了对实践内容的设计与策划,忽视了对实践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以及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因此在具体实施上也就难免流于形式,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锻炼的机会少、收获也就少。影响了责任培养的实际效果。

第四,从授课教师来看, “身教重于言教”,高职思政课教师自身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有无与强弱对大学生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责任感只有通过责任感来熏陶,无责任心的教师很难培养出负责任的学生。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少数教师自身的责任感淡薄,缺乏正义和敬业精神,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言传身教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以上不足造成了思政课责任教育效果不佳,大学生对思政课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以至责任感培养的效果也不理想。

三、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以责任为切入点来引领、探索和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而责任感培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生命、家庭和社会的担当意识,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态度。因此,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品质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自尊、自爱、同情、感恩、诚信、奉献等优良的品格以及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进行整合并渗透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并通过资料阅读、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渠道内化于学生自觉的言行之中。依据这一改革思路,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在责任感培养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沿着创设模式——构建体系——转变方式——深化实践——评价效果的路径,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推进高职思政课的改革。

1.创设融入生活的思政课责任感培养新模式

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转变传统上仅仅以课堂教学为改革对象的狭隘观念,创设融入生活的思政课责任培养新模式。传统的思政课责任感培养模式往往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弊端,因此非常有必要将思政课从课堂空间拓展到整个生活空间,使责任教育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生活的思政课责任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应首先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政课中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将责任感培养的抽象目标与日常生活有机连接起来,把责任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寓责任教育于生活教育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逐渐实现责任的感知、渗透和升华。

2.构建“认知——情感——意志——实践”四环节的责任教育内容新体系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情与理、意与行的统一,离不开“认知—情感—意志—实践”这四个环节。责任认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责任情感、意志和实践形成的根据。是对自己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的明确的认识,离开责任认知就不可能形成责任感。因此,思政课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一方面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因此,要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责任情感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催化剂,是对自身所应负有的责任具有的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是加强责任认知、锻炼责任意志、践行责任的强大推动力。因此,激发责任情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情通而理自达,思政课应在责任情感的教育中变“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内容丰富的“爱的教育”。如开展以“感恩教育”、“珍爱生命”、“关注生活”、“肯定自我”等主题教育,使学生把爱自己与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统一起来,这也是责任感不竭的源泉。

责任意志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关键要素,是责任认知与情感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内化为自身坚定的信念意志。当这种对责任的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信念意志,责任感就随之形成了。因此,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责任认知与情感的同时,不可忽视其责任意志的发展,要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意志优化教育。

责任实践是大学生责任感建构的根本和归宿。任何思想的火花如果没有经过实践都只是一纸空文,责任实践就是履行责任行为,并在其中获得自我肯定与社会肯定,从而强化人的责任感。如果离开了责任实践,那么责任感的培养必然是事倍功半。因此,思政课责任培养中,要重视责任践行,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将责任转化为行动,使学生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达到有机融合。

3.倡导隐性渗透、情感启发及自我教育等愉悦的教育方式

责任感的培养不同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几堂课的讲授,几条原则规范的识记就能实现的。责任感是通过内化来生成的,这种内化最关键的是从责任的认知到责任的认同。因此,责任培养是一种由“入耳”到“入心”的教育,更需要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思政课应改变以往强制说教的“灌输”式为隐性渗透式、情感教育及主体性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责任教育模式。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隐性渗透和逐渐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培养以一种无形的方式隐藏在学生友好和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感觉不到“我讲你听”的权威训导,以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3]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不同的角色生活,洞悉他人的思想、情感、立场,从而真正做到推己及人。这种教育方式满足了现今“90后”高职生的民主、平等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践行责任。

提倡运用情感教育、启发教育等培养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将自身丰富的情感融入责任教育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责任教育效果。此外,利用讨论式主题活动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整个活动由学生来策划实施,教师给以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在论点碰撞中辨析明理,领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应循循善诱的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意见,协调与他人的分歧,不断发展学生的责任意识,构建新的责任人格。

引导学生形成主体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习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与决定性力量,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因此,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促进对责任行为的理性自觉,才能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责任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有名句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4]因此,要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履行责任义务,还有赖于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4.加强思政课责任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活动

深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把“知”“情”转化成“行”就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社会热点把握实践主题,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和主体性。第二,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性,立足专业特色选择实践内容,切忌一刀切。第三,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活动开展,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实施实践活动的相关细节,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活动的效果。第四,创新组织形式,长短有效结合,把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短期、假日小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活动与活动的连贯性、传承性和可持续性。

搭建实践平台,创新载体与实践模式,激励学生勇于实践自己的责任心,增强责任培养的实效性。首先,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鼓励大学生以宿舍、班集体为单位,人人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凝聚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第二,形成“以高带低”模式,即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第三,鼓励勤工助学,倡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利用勤工助学模式,在实践中既锻炼了自己,又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意识。第四,聚合社团力量,鼓励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实践活动,通过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来加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教育。

5.建立思政课责任感培养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可以及时了解责任感培养的效果,进而可以对教育的内容、方式、程序和技巧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奠定基础。思政课责任感培养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维度的内容。主体维度是指对授课主体,主要是对授课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考核。客体维度是是授课对象,主要是评价学生在责任培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在对责任感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自我管理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与动态比较。载体维度的评价是对教材、资料、课堂、实践项目、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考核。通过三个维度的系统考核,促进思政课的教学逐渐形成以教师恰当的言传身教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和自我提升责任感的和谐局面。

四、结语

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职业技术人才,既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使命。而当前责任感弱化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高职思政课理应承担起强化学生责任感的重任。因此,以责任感的培养为切入点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责任视阈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牵动各方因素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重构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构建将思政课与生活之间相连接的桥梁,不断探索将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生活体验之中的有效途径,仍需要社会各相关主体的大力参与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A1).

[2] 丁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7):91-93.

[3] 王益峰. 隐性教育视阈下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职教论坛,2011 (35): 94.

[4] 陈君. 责任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重点[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2): 3-5.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