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是人们最基本、最主导的思想观念,它是指导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实践的行动航标。青海省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比重大,民族多,宗教信仰多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只有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试从对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总书记的讲话,引人深思,更催人奋进,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由于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省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0多个少数民族,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只分布在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青海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有2983516人,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有2643206人,占46.98%。其中,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分别占24.44%、14.83%、3.63%和1.90%。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青海各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以我院为例,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占总人数比重持续上升,二○一二学年已达到50%。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基于对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近5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作者的理论思考,对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在对我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调研数据中显示:对“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不可替代的领导力量”的态度为:90%赞同或基本赞同;85%的青年赞同或基本赞同“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年不动摇”。调查显示:青年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也有较高的认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深表赞同。但是,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线的教师应洞察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之所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因为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殊性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先天不足”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区及农牧区),生活、教育基础条件差,加之语言和信仰上的特殊性,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对其人格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策: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积极而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是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因此,为了培育健全的人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首先加强语言文化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语言文化教育,融入集体生活。我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大多都一直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的区域内,使用本民族语言,如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即使在中小学教育中曾接受双语教育,在进入高校后,其汉语水平仍不能满足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语言上的障碍造成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愿意更多地与汉族学生交往,不愿意接近其他民族学生,所以无法真正地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久而久之,这种隔阂就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个人认知方面出现偏差,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矛盾,从而不利于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进入高校之后,语言文化的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还应进一步加强。并且,不仅应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育,还应当适当地让汉族学生接触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以此来促进交流,消除隔阂。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大学生中。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专职心理学教师并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以减少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这一普遍问题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特别关注。如前所述,由于语言及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特别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树立积极、乐观、理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民族宗教信仰的保护和正确引导。
教师在对学生尤其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有这样的困扰:教育是搞了,活动是开展了,工作也是进行了,但是学生们却吸收得少,消化得少,内化得更少。这是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遇到的很严峻的问题。
1.增强针对性是重要前提。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只有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保障课程的针对性。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但是,网上信息只能反映学生的一部分想法。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这种师生“面对面”并不多见。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后,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抓住根本问题所在。如在教育内容选取上开展国史、国情、省情和历史传统教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对中国当前国情和省情的基本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但是,切忌空谈其现实性,最好能够结合现实问题来说理论,这样理论才不会是“灰色”的,才有盎然绿色般的生机。同时,教师不回避现实问题,才能有利于思政课吸引学生,留住了学生的身,才可能进入他们的心。
2.改变“单向灌输”的老套路。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课堂教学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均承载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授课教师应当积极尝试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授课、组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从而丰富课堂生活,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更为形象而深刻地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每天进步一点点)、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时事辩论、演讲等。
3.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之外,相关教辅人员还应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平时对其进行积极辅导教育,并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我院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单位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观调研,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志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觉地根除消极思想,积极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理想道德结构。
4.有针对性地采用双语教学和少数民族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可根据需要采用双语教学和选用少数民族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想信念的教育更容易理解并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也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各民族平等的实际情况,避免因全面汉语教学和汉族老师授课而产生抵触心理。
5.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在理想信念的教育中,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对于每个人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疑惑,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而不能笼统地一刀切。特别是在平时的课外教育中,更要注意弥补因大班授课和集体式教学而形成的漏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细致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据对我院少数民族学生做的宗教观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中已经有60%的人信仰宗教,有90%的学生对宗教感兴趣,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该如何认识宗教?如何判定学生的宗教信仰是否正确?如果学生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教师该怎么样对待?是要加以制止还是加以疏导教育?这个是随着新的形势变化产生的问题。
在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这些信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并成为其理想信念的主要构成之一。而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和指导方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不能单纯地应运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属于唯心层面的宗教信仰采取完全否定或漠视的态度,而是应当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适当结合民族宗教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教育的意义所在,并逐渐形成客观、理性、正确的理想,以及实现其理想而必需的坚定信念。
[1]罗双燕.李德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2).
[2]张磊.姚远.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2).
[3]洪满春.穆凯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
[4]童隆.论西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冲击及对策[J].理论界,2008年,(10).
[5]韩志敏.高职生道德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
[6]周广均.浅析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9年,(12).
[7]朱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4).
[8]肖彬.丁良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11).
[9]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10]王予波.大美青海[M].青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