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德馨技高学生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发展,提升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为例,阐述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融合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依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办学,是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重点规划建设的高职院校之一。建院以来,特别是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以来,学校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打造德馨技高员工学生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促进学校升级转型,走出了行业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思考和体会: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部门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它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是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改造和创新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对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使之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并最终提高学生就业率。
对企业而言,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较好解决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用较低成本获得较为满足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功利性需求。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作为都指向学生。即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之符合各自的价值追求;对学生而言,体现的是在怎样的环境、情景、氛围、方式中被塑造,最终以什么样的才能和素质去就业。对企业来说,用高素质人才武装、改变人才结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增添了活的生产力、增强了竞争力;对学校而言,坚持职业教育宗旨、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既能满足企业又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最终达到了育人目的;对学生则是提高自我意识、明确努力方向,以主体人姿态从事职业既能做事更能做人,不管在哪里都掷地有声、干出成绩、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不管是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或是政策制度层面都得到高度认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目前,我院的校企合作主要以学校为主导,依托行业企业,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其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种形式:
表现是,校企双方共同调研、开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标准,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群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共同调研、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及教材,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教材、现代化教学课件,共同建立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评价标准、试题(试卷)库。
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领导、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专家团队”,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推广,技术服务,融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掌握技术前沿动态,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实践技能。
发挥校企资源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别在学校、企业或第三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管,使之成为为“教学、生产、科研、培训、鉴定”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学校、企业和社会服务。
目前,我校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如引入平煤股份八矿综采综掘采煤工作面仿真项目,引入中国移动、中国农行15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引入富士康集团500万元的“机器人”实训项目,引入中电投高压开关配套加工项目等,校企共同建设、管理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召开校企联合座谈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寻找校企合作机会,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行业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为企业“量身订做”培养人才。目前,我院已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河南煤化永疆公司,宝钢集团、雅戈尔集团、富士康鸿准精密仪器公司等20余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部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占当年本专业毕业生人数的30%以上。
学校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共建成教学校、网络教育学校、安全培训中心等,为企业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等培训,主动为能源化工企业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企业则为学生实践提供实训指导,同时也达到了校企互利双赢的目的。
我校现已建成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平顶山市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各类高级工和技师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形成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近几年,尽管学校在密切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但目前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践观念到实践行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形成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改进。主要体现在:
例如,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课程与教材建设合作、教学团队建设合作就属于浅层合作关系,即学校的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指导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又如学校的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属于中层合作层面,即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和学校内部企业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成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
依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企业,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以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线,校企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的紧密的合作。做到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改进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教学改革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提供实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学校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自己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缺乏动力,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如何使学校其他的特色专业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机制和体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企业方面的短期行为与学校的长期效应之间存在矛盾。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追求的是长远效益,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急需的专业,然而企业往往追求当前的利益。因此,企业可能会在合作中过分注重短期效应,出现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传统的教学时间是严格按教学计划实行的,而企业能够提供实训的时间却存在一定的变数,具有阶段性。想让学生全部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实训基地实习困难很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同时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只有提供实训的义务,而缺乏接受帮助的保证。学生到企业实习,某种程度上反而变成企业的“负担”,无法达到真正的“双赢”目的。
从己经进行的校企合作来看,由于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人员及精力有限,往往无法专门分身为学生做系统、专门的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一些学生产生懈怠思想,甚至溜岗,导致实训效果与监督机制无法保证,实训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此外,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例如经费不足、学校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学生就业定位缺乏理性等一些无法在短期内马上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甚至全社会的努力和关注。
1.建立“三位合一”和“三方联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三位合一”是指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紧密结合,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体制,发挥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共同培养人才。
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学校办学方向、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协调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形成科学稳定的体制和机制。推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紧密结合,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体制,发挥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共同培养人才
深化校企“点状”合作。高职院校以专业或专业群为主体,对应多家企业开展点对点的合作,是推行工学结合和广泛承担社会服务职责的现实策略和有效途径,对中小企业集聚区域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针对性强的校企“点状”合作模式形成了校企之间积极的互利关系,仍将是今后一个阶段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
推进校企“块状”合作。校企“块状”合作是指学校的一个专业或专业群与区域内某个行业领域的多家企业合作,并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合作平台,学校成为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块状”合作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群)优势,专业教学团队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是合作对象是区域内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企业群体,规模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企业非常旺盛;三是地方政府的坚定支持,在初期缺乏行业权威的情况下,政府主导下的群体合作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延伸合作链条,谋划校企“网状”合作。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形成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它们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价值过程中需要吸收更多复合型的人才、优化专业化员工队伍,对高职教育和校企合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谋划跨专业群和跨行业的“网状”合作,以多个专业群与区域主导产业链上具有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的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吸收产业链上更多企业参与到这个合作平台,跨专业跨行业培养人才,实现多元化人才一条龙输送。发挥校企“网状”合作的效应,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网状”合作是整个产业链选才用才和培养人才的平台,将不断地吸纳朝阳企业参与到这个合作平台,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人力和智力的保障。从这个角度上说,“网状”合作将成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趋势与潮流。
紧密行业、校、企关系,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生产、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培训,实现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共享。
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总体要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一方面是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布局,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施工(生产)流程和施工(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另一方面是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6.依托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一站式”职业教育中心。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紧密型的“一站式”职业教育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订单式”培养。
总之,依托行业企业,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办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1]张 炼.校企合作模式及具体操作办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2]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12,(2).
[3]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4]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5]丁金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