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提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关键。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既包含队伍的组建又包括团队的培养。在吸引高素质、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的专业化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的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训至关重要。通过阐述主题工作坊设立的意义、工作坊的设计、项目运行和目标成果管理,探讨其在辅导员培训中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构建“学生心理辅导、贫困生励志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就业创业支持、主题活动推广”等实践体验式辅导员工作坊,探索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它承载着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对高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偏低等问题。近两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通过辅导员选聘和“辅导员工作坊”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正积极探寻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新途径。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一部分,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专院校扩校提升而来,辅导员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的过程,也是职业人员所具备的一些内在指标、专业素质和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发展和丰富的过程[1]。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指辅导员自身要满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具体应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要对辅导员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有一定的界定,即满足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要求的相关专业背景和学历标准大体一致的要求;其次,辅导员要具备应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即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专业素养的要求。
实际上,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过程就是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同样是漫长的。通常采用的技术路径:一是通过对外招聘和对内选送培养,尽快提升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使辅导员队伍结构得到调整;二是通过各类培训,促进原有辅导员进行专业能力提升。事实上,由于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尚处于发展中的新兴职业,无论新招聘的辅导员学历怎样、专业背景如何也和原有辅导员同样面临着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工作技能提升的问题,而“主题工作坊”正好解决了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这一问题。因此,近两年,我院通过对外公开招聘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进行辅导员队伍结构调整;对内依托“主题工作坊”进行专题培训,着重培养辅导员的教育专业素养,逐步朝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目标迈进。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是一种通过公众参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坊”一般以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人为主讲人,既为核心,并选取特定成员组成小团体(10—30人)接受主讲人的指导,坊内成员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共同探讨,以求更好地破解某一难题[2]。由于工作坊具有参与群体相关性、学习过程互动性、设计实施过程体验性等特点,使参加者获得很多普通讲座和沙龙无法获得的成长体验,所以,目前,已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与途径,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将“工作坊”概念引入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辅导员主题工作坊”,是一种全新视角下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其目的旨在让大多数辅导员在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场域与过程中共同思考、相互沟通对话、开展相关调查与分析、凝练工作规划或方案,并探讨其实施的方法与推广路径。
工作坊可以有很多种类,一个种类既为一个主题,应用于辅导员培训方面的各主题工作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作坊”可实现有效的辅导员阶梯培训。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坊”可邀请资深心理咨询教师对工作坊内辅导员进行专题系列培训,从如何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如何与心理异常学生进行沟通、如何进行学生团体辅导训练等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训练。第二,“工作坊”是促进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平台。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更为繁杂,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主动接受、学习学生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工作坊,辅导员见识了各种复杂的情况,理清了思路,为实际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第三“工作坊”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如“就业创业支持工作坊”为使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时更有的放矢、更具说服力,不仅组织辅导员去企业调研,还专门聘请外企高管来校开设了“从杜拉拉升职记谈企业人才管理与大学生素质养成”、“人品与产品论坛”系列讲座。工作坊各个项目的实施,无疑对辅导员个人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建设懂专业、会学习、能战斗的学生工作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在构建“主题工作坊”时,应考虑辅导员所带年级特点及侧重的工作方向,如有针对性创建“学生心理辅导、贫困生励志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就业创业支持、主题活动推广”等实践体验式辅导员工作坊,使辅导员通过工作坊项目实施,获得解决当前学生热点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专业对策,达到一专多能。
通常一个工作坊应具备四种人员: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文件制作者。我院“辅导员工作坊”的组织架构主要是采取学生处主办、各系承办的形式,并以主题设定、各系联合参与的方式组建。学生处负责辅导员全部工作坊的总体组织工作,决策并掌控工作坊的整体运作,并为五个辅导员工作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回答工作坊中产生的复杂技术问题,形成设计理念和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学院信息工程系等五个系根据各自的前期工作基础和人员情况,分别承办一个主题工作坊,由系学办主任担任各工作坊管理者,即主题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导团队的建立、对讨论进行引导、主持重要的会议、对设计方向做出决断等。同时,要求学院全体专兼职辅导员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所侧重的工作参与一至两个工作坊的活动项目。各系要保证每个工作坊至少有一名本部门的专职辅导员参加,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的系(院)由兼职辅导员或班导师参加。各工作坊成员既是设计者、文件制作者,也是管理者。这种自主管理、开放型的组织架构及一专多能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工作队伍迅速融入到了工作坊的氛围之中。
一般来讲,由于各工作坊主题不同、特点不同、参加人员
不同,因此,它们的运行时间是不相同的。但概况来说,运行过程可分为准备阶段、集中工作阶段和成果整理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进行调研和项目背景研究,设定工作坊的定位与目标,制定工作坊方案,组建各工作坊。为使辅导员尽早参与,进行全体动员和坊内成员交流,制定工作坊活动计划。在集中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各辅导员工作坊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坊”实施了“访校友,谈变化,话成长”主题社会实践项目;“大型主题活动推广工作坊”根据辽宁省大学生在线联盟网站要求进行了“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专题教育推广。第三阶段为成果整理阶段,此阶段工作内容是每个工作坊要完成一项重点项目成果报告,同时,对自身工作坊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各系(院)辅导员参与工作坊情况进行汇总、考核。
确立工作目标对于工作坊来说是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工作坊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且不同的目标对应了不同的工作成果。工作坊的工作目标一般有实质性的和外延性的两种,实质性的目标即需要具体达到的成果,在此目标引导下,工作坊的具体成果表现为文字报告、概念性规划或设计建议。外延性的目标则是指具体成果之外所应获得的社会、经济收益[2]。
学院五个辅导员工作坊的预计目标与成果主要有项目总结、案例分析报告、文字及PPT培训资料、相关档案数据、论文、工作方案及图片和录像资料等。通过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不仅学会了思考,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绩效,更重要的是伴随辅导员工作坊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认可度,推动了学院素质教育工作,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因此说,比起实质性的成果,外延性目标对应的成果更有价值。
本项目是在我院贫困生较多(贫困生申报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25%)、贫困生界定有难度、辅导员对部分学生贫困程度不确定、贫困生普遍有心理困惑等诸多问题情况下确定实施的。为更多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开展贫困生扶贫励志工作,2012年寒假期间,“贫困生励志引导”工作坊开展了“辅导员访百家”贫困学生成长环境调研。工作坊内19名辅导员举办三次主题沙龙,凝练出项目计划和工作目标。根据2011级贫困学生较多、省内农村家庭学生偏多等特点,制定“省内外市学生和沈阳市内学生相结合、后进学生与先进学生相结合、一般贫困生与有心理困惑贫困生相结合”等家访策略,认真筛选了100名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辅导员访百家”贫困学生成长环境调研项目。工作坊内辅导员采取小团队作战,并邀请学院及系部领导参与,分别前往沈阳市、大连市、葫芦岛、朝阳等省内地区的贫困学生家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家访结束后,工作坊成员认真总结家访体会,进行成果交流,辅导员编写的《家访日记》深受辽宁省教育厅领导的好评,沈阳市副市长也做了重要批示。本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教会辅导员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如何编写专项工作报告、贫困生界定的依据与方法、基于贫困生成长环境的励志引导策略的再修订。
(二)“访校友、谈变化、话成长”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实战。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但由于缺乏指导,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坊”为提高辅导员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在工作坊创建初期进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工作坊确立了“访校友、谈变化、话成长”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实战项目。工作坊按照“安排毕业生人数多、涵盖学院专业多”等原则进行认真筛选,最后确定在沈阳市第一家合资企业实施本次实战项目(这个公司近两年安排了机械装备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系和商贸旅游系近2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毕业生相对集中)。工作坊成员将自己当成在校大学生,与学生干部一起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与公司及校友联络确定日程,邀请相关系部领导,准备照相摄像器材、撰写调研提纲等。工作坊成员和学生干部来到这家公司,他们与公司领导和在公司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深度交流,听取了学生近两年成长经历的汇报,向他们介绍了近两年学院的发展变化,参观了厂史馆和学生工作环境,并与学生共进午餐、合影留念。工作坊成员通过项目体会交流、资料整理等工作,更加明确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方法。
总之,与其他辅导员培训模式相比,我们认为,分专项设置的辅导员工作坊,尊重辅导员的个人兴趣和工作特点,培训方向相对固定与适时变换相结合,侧重项目的整体策划和自我参与,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特色。开放式交流方式也能够促进辅导员开展实践研究与经验交流,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为最终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奠定基础。这种有效易行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是辅导员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助推器。
[1]王俊垒.浅议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11,(6):224—225
[2]周毅刚,袁粤.工作坊一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训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J].新建筑,2006,(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