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普遍不足,以致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缺失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瓶颈。示范后”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获得持久的发展,关键还在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加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和育人氛围营造,努力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从培养数量到育人质量、从行业特性到办学特质等转型升级的要求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的全新命题。文化作为感染人、塑造人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既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也辐射和影响着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高职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张力,其以内在、隐形的文化元素加诸于高职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对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日益加强。“十二五”阶段,如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深化高职文化育人功能,是摆在各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现实课题。
1.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1〕。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勿需置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2.深化文化育人,是高等职业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和十八大精神,履行大学职能的重要职责和有力抓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任务,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必须依靠改革来推进发展。而真正推动改革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动力,正是发展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不仅仅是育人的关键,最终它还将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文化自觉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用“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坚决反对工具化、功利化倾向。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矫正和防范高职教育过度职业化的倾向;有助于我们在平衡统一的辩证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技能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助于我们在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内涵和质量诉求的前提下,培养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性人才。
文化育人与技能育人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技能是就业生存的本领,文化是生成发展的根基,它们是“星与星在同一高空的交辉,根与根在同一深土的挽手”。而我们却总是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种思维方式,造成技能排斥文化空间,文化挤兑技能地盘,两相伤害,两败俱伤,这是我们应着力防范和规避的。我们应树立有助于文化与技能和谐统一的辩证观念,正确认知我国的高职教育,把它看成“不仅仅是以能力的养成为基础的教育,而是一个包括人格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在内的复杂的系统,是一种以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和目的的教育”〔2〕。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容技术训练与文化修养于一体,融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于一体的辩证统一观来看待职业教育,使它们有机结合,做到“科学人文化、人文科学化”。在职业教育领地开辟人文绿洲,在文化育人场域建构职业技能,真正将大学应有的人文教育和境界坚守等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并行,使受教育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独立的人格、平和的心态和深沉的心灵。
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着空泛和无序的现象。高职教育文化需要从顶层运用战略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和战略运筹,其主要途径为: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己基本取得了共识,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应当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性人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高等职业院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首先,确立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相融合的文化育人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性人才,技能文化追求“合规律”,属于工具理性,教学生“做事”;人文文化追求“和目的”,属于价值理性,教学生“做人”。高职教育文化本质是育人文化,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不同功能的关系,加上功利性因素的干扰,“育人为本”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突出技能与文化交融,或者说突出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交融,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品牌,办出水平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讲,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片面的专家。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讲,这种人才培养观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3〕。”
其次,重视挖掘自身办学特色、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类型,凝练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文化育人”理念,系统设计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建设、特色活动文化建设等,全面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如笔者所在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认为职业教育的大成之道在于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和谐统一。结合行业背景和自身办学特色,凝练出“文化育人,艺术养心”特色的育人观,提出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文化育人理念,以“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为宗旨,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彰显“陕西工院”精神,突出思想引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依法刚性管理,规范师生行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基础保障,优化校园环境;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力促校企文化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质;加强活动文化建设,活跃校园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在校园里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育人氛围,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优良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过程与环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与构建。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蓝图,也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计划,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等内容。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好文化育人元素,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文化素质教育也能同步跟上,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是充分发掘学科、专业的文化教育元素,提升专业课教学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一丝不苟、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的作风,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崇德、敬业、爱岗、遵纪的教育。从专业思想、职业责任、职业规范以及劳动态度等各方面,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开展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实行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制,并纳入学院课程建设体系。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构建以文化艺术科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来构建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校企文化结合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特征,对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推进校企合力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就包含着在文化方面融入和对接的要求。一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中,要注意体现职业道德、行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要求;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中,要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如5S管理、ISO9000管理等,提升文化育人水平。二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鲜明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企业精神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文化育人的内容,创新文化育人的手段,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提升学生职业人格和综合素质。
要着眼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与信息网络社会相适应、与独生子女成长特点相适应的、富于时代性的大学文化。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建设积极、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按照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突出文化素质教育, 完善文化活动设施,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优化素质、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报、校园广播、文化长廊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应用新媒体平台诸如即时通讯、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网络空间的育人职能,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引导正面的社会舆论,努力使互联网成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组织动员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的新工具、开展工作的新平台。建设专业队伍, 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基层学生组织的重要一员, 是学生拓展兴趣、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直观地反映着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和隐性课程, 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产, 是构建高职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应着力于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明确社团定位,确定发展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抓好品牌建设,打造活动特色;优化外部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管理指导,促进科学发展。使社团活动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特长培养和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收到育人的良好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自主管理,个性发展,文明养成搭建了有力的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等多层次、多文化的高水准的心理需求〔4〕。”如开展技能竞赛节、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社团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科普宣传周、大学生健康咨询日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工作都和文化育人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趣、锻炼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蕴,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创设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对学校,特别是在建新校区,要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体现环境育人,实践成才的理念〔5〕。精选一些富有教育性、哲理性、感召性、务实性的标语做成标牌,放在显著位置,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图书馆、教室、体育馆、宿舍、食堂等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潜移默化教育有效场所之一, 在这些场所可以设置体现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标语、口号和宣传牌, 通过雕塑、职业特色文化长廊、大厅和各房间内的物品摆放, 利用黑板报、宣传园地、墙报、条幅、形象性标志等形式, 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元素, 将企业格言与名人名言结合,将素质养成与职业行为规范相结合。将职业文化融入社区环境,公共设施赋予生动灵活的表现说明方式, 既要传承历史情怀又要传播企业文化、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 突出育人目的。
要破除育人是几门课程任务的错误认识,破除育人仅仅是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任务的错误认识。要教育和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学风是命、教风是魂、校风是根。校风、教风、学风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理念、历史传统和办学品质的传承创新,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育人资源,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1]周其凤.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N ] .光明日报,2012-12-10(5)
[2]顾振华.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观——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之一[J]. 职教论坛,2004,(6):18-20.
[3]胡显章.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素质教育推至新高度. 文化育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2:27
[4]董凯静,吴智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7):165
[5]王祥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文化育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51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重视普遍不足,以致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缺失成为学生就业的最大瓶颈。本文指出:示范后的高等职业院校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和十八大精神,把“文化育人”作为履行大学职能的重要职责和有力抓手,从顶层运用战略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和战略运筹,其主要途径为: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全面推进;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创新,深入实践;加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贴近学生,热诚服务;营造浓厚文化育人氛围,潜移默化,环境育人;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传承创新,持续发展,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