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德国现象学对高职院校建设生态伦理教育模块的启示
2013-12-10 19:27:38   来源于:

德国现象学对高职院校建设生态伦理教育模块的启示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袁巍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研究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把专业课建设中富有成效的模块化课程引入到思政课建设中,而生态道德教育模块应当属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德国现象学的思想方法,对如何建设该课程中生态伦理教育模块进行了探索。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德国现象学;高职;生态伦理;教育;模块

近现代工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恶化的全球化环境问题,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降,生态危机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它跳出了传统伦理的圈子,把人类道德规范的外延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生物圈和地球,生态伦理也就成为人类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伦理要求人们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也成为我国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天的高职生,将来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因此增强高职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技术观、生态价值观,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能力就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鉴于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中尚无专门的生态伦理教育课程,可以在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增设一个模块专门介绍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今天教师们所面对的是90后的高职生,他们是深受大众传媒影响的一代,如果还只凭教师“一言堂”式的灌输,只能使生态伦理教育流于形式,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而以“活模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增强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提升学生环保能力的德育目标。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受德国现象学思想方法的启发,把《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基本知识模块、课堂活动“活模块”和课外实践“活模块”三个模块。其中基本知识模块将统编教材的九章内容分设9个子模块,又增设了生态伦理教育子模块;后两个活模块又分别包含若干子模块,根据基本知识模块的重难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把这些子模块与知识模块自由组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基本知识模块德育目标的实现。

德国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经由海德格尔、舍勒等学者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现象学大师们对现代科学根基的追问、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省、对现代技术的反思、对道德哲学的探究,都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现象学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模块化建设亦有不少可贵的启迪。

一、生态伦理教育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对“中止判断”的借鉴

现象学提倡“面向实事本身”,让“事情”自身如其所是地“显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胡塞尔提出了“中止判断”的方法。“中止判断”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把我们意识中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概念和理论暂时搁置(Epoche),把它们放在一边,不作出任何陈述和判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那么如何才能使未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观、价值观、消费观适应这种要求呢?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经济理性容易使当代高职生陷入“路径依赖”的思维状态,特别是学习工业技术和经贸专业的学生经常会从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率的、怎样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思考生活、工作等问题。教师应该培养高职生学会“中止判断”的思维方式,把商品社会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既成观念束之高阁,不受那些先在成见的干扰,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出发,考虑下某种自己所熟悉的技术、某种经营方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正值还是负值。这样逐步引导学生从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转移到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确立生态化的职业观、消费观。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渐接受生态伦理这种新的道德观,而且和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

二、“伦常明察”、“主体际性”与生态伦理教育的课堂活动模块设计

德国现象学家舍勒把胡塞尔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运用到伦理学领域,提出了“伦常明察”这一重要思想。“伦常明察”是指在道德体验中,价值作为直观的内容而被给予,人类认识价值的方式不是理论抽象而是情感的直观体验。同时,情感有其自身的逻辑,不同于理智的逻辑,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来推论道德。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和理解的关系。我与他人之间如何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这是现象学为了克服“唯我论”必须解决的问题。胡塞尔用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从先验自我出发将观察到的他人的躯体表象纳入自我,自我通过移情将此躯壳激活为“他我”,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达成客观性的共识。

“伦常明察”方法和“主体际性”的概念对于我们设计生态伦理教育的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堂活动模块可以由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子模块构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生态伦理案例的方式触动学生心灵。比如因为森林草原的破坏导致龙卷风肆虐给美国民众带来家毁人亡的惨剧、德国莱因河曾因工业排污过度而失去了诗意般的美妙、我国南方某地因污染导致河水蓝藻泛滥居民无水可喝、我国北方某地因工业污染竟然出现了“癌症村”等等。当学生出现叹息、惊呼等反应时,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他们最真实的道德情感的流露,敏锐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与他人的交流情感,并设身处地的做换位思考体会生态灾难受难者的痛苦,这种方法比理性分析和理论说教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生态伦理的意义。“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很好的伦常明察教学法。教师可以设置某一个情境,比如政府要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建工业基地,可以让学生们扮演这个情景下不同身份的人,大家根据自己的利益表达观点,体验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最终在“主体际性”的交流中达成共识,找到既保护环境,又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三、器具的“上手性”对设计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活模块的启迪

今天的高职生将成为未来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技术观、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是对高职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重中之重。

正如同工业文明的技术是对农业文明技术的继承和变革一样,生态文明技术也是对工业文明技术的扬弃。那么如何把已有的工业文明技术转化为适应生态环保的新技术呢?海德格尔现象学中关于器具的“上手性”的观点将给我们以重要启示。海氏认为技术工具、设备等“器具”的本质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很多科技教育中被当作认识对象来把握的,而是在人与器具、器具与器具的相互关联的劳动中显示出来的。比如锤子并不是用来当作我们的观察对象的,其本质意义是在人使用锤子进行锤打的当下活动中构成的。“为了作……之用”对当下的用具起着组建作用,唯有“搁置”理论性的、对象性的直观观察时,锤子这个器具才以是其所是的东西来照面。锤打本身揭示了锤子特有的“称手”,我们称用具的这种存在方式为“上手性”。相应的以不上手状态照面或遭遇的存在者成为“现成性”。海氏认为“上手性”和“现成性”是人以外的存在者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上“上手性”优于“现成性”。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作为研究数学和物理出身的哲人认为现象学是比数学和实证科学更为严格“精神科学”,把他创立现象学的工作当作为数理科学奠定严格基础的活动。与胡塞尔的对科学的反思意识相比,海德格尔深入到了更为严格的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此在(da-sein)结构。海氏的研究提示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路线应该倒过来才更能获取灵感。过去我们认为在技术的创造革新中,科学指导技术,技术优于技能,现在在海氏的启发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创新比科学创新更原本,技能创新比技术创新更原本。

思政课教师应当教育高职生树立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技术革新的自信心,一切信息化、电气化、机械化创新都是在手工技能经验积累基础上的才能实现的突破。因此培养高职生的生态技术观、提升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的教学活动不应设在课堂,而是应该与专业实训课模块组合起来在实训车间进行,由思政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协作完成。适应生态文明的技术革新,既可以是传统工业意义上的效率的提高,更可以是技术使用方式上的转变,技术应用理念上的革新。正如海德格尔所发现的那样,技术在世界中显现,技术与人与世界应该是一个缘起共生的整体,而不是工业文明理念中人用技术征服世界,技术的“框架”又反过来束缚人、损害人。下面以培养汽车维修专业和汽车营销专业的高职生为例予以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但汽车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缺乏汽车维护知识和正确的驾驶操作技能不但降低了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造成能源浪费、环境的污染。如果把思政课的生态伦理教育和汽车专业实训课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实践活模块,就可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工作能力,在熟练把握节能降耗的技能技巧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的创新型活动。例如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把学会的技巧传授给自己服务的客户,既体现了一种体贴入微的个性化服务,又传播了生态伦理中的环保、节能、节约材料的新理念。客户的汽车可以用得更久、花费更少,我们的环境又少了一分浪费,多了一分环保意识。诸如此类的行为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才能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注释:

①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为该项目的主持人。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szk24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团结出版社,2003.

[4](德)马克斯·舍勒.倪梁康,译.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德)海德格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