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开放型经济格局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
2013-12-10 19:53:56   来源于:

开放型经济格局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

现实路径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卢志米

摘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之一,高技能人才对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培养定位的开放性、专业构建产业化、教学内涵企业化、全面成长社会化等几方面提出了在“开放型经济”格局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而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也是一种超越与扬弃。开放型经济,彰显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终极要义。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30年,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如今,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新的态势: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孕育突破。这些成为经济转型的压力和动力,也是对经济转型的第一要素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开放型经济”,需要做好“升级”和“转移”两篇文章,目的是化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是为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服务,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扩大对外开放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的。“开放型经济”推动的是开放的经济、和谐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实现劳动成果为人民共创、共享。

从沿海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民营经济先发、开放经济先行、民众智慧倡导、民生权益尊重,一直有着很好的传统,也正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特色优势所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飞速发展之后,现实的思考摆在面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从一定意义上说,凡人类活动莫不是文化活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造就了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更好地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并且将人类文明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作为未来的持续动力和支撑。只有在经济发展、物质富裕上的全面发展,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只有精神富有、文化富足的“人”的发展,才是持久活力的发展。

一、高技能人才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作用

当今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使命。”[1]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未来,才能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当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2]。其基本内涵涵盖了“知、技、意”三个方面,以能力本位为基础,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从学会学习成长为学会发展,这正是今天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确立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转型之要。“开放型经济”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它们在互动中提升、在动态中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抉择。“开放型经济”要求现代产业必须实现四大转变:即发展基础由依赖土地、劳动力向人才、科技、品牌等要素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向效益质量主导转变;发展内涵由分散走向集约、由粗放走向精细,具体表现为重研发、重装备、重人才。

1.高技能人才助力“开放型经济”内涵发展的提升。“开放型经济”涵盖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产业经济的各个层面。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以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标准制订、品牌等方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正日益成为阻碍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瓶颈。人才储存量的提优增量,正是突破这一瓶颈的举措之一。人才储存量大,“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发展就好就快,反之就低又慢。高技能人才的提优增量将为工业时代的主导产业、知识时代的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密集型方向推进。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而“开放型经济”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对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拉动性,只有资源、人才的合理配置,“开放型经济”贡献率就大。“开放型经济”内涵发展的出发点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人力资源为支撑提升产业升级,更注重质的提高,不仅在现有产业中培植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且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延长产业链,创造出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2.高技能人才助力“开放型经济”创新能力的递增。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尚未真正建立,整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技术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多数企业采用低成本、同质竞争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企业创新受制于人才的现象极为普遍。“开放型经济”强调的是全面的发展提升,不仅要有市场、品牌的意识,而且有科技、创新的要求,这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着经济与产业的高度发展,素质高的人才会涌向具备活力的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产业创新能力将在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带动下不断提高,进而获得并长期保持产业竞争优势。”[3]

3.高技能人才助力“开放型经济”的扩散进程。在当前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不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给予足够重视,无异于自缚手脚。如果不能通过持续发展“开放型经济”抢占先机,中国产业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继续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沿海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居民消费需求随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高端化、生态化发展。国家加快实施新一轮沿海大开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都将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的扩散。无论是经济扩散与产业的区间转换,都伴随人才在各产业转移的进程。合理配置的高技能人才流动,将有助于科技企业由沿海向内地、由东部向西部、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进而缩小地区间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高技能人才的合理配置,使得现代产业更具生机、传统产业优势俱增并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增大,无异于推动中国优势产业更加国际化,吸引高层次人才向优势产业集聚,从而打响“中国制造”的声誉。

二、“开放型经济”格局中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现实路径

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农业产业与技能互动较慢,这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封闭自足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在工业经济社会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产业与技能互动较快,产业越来越重地依赖科技与人才;在“开放型经济”时代,产业与技能互动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开放性,产业特征中的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型、成长型与创新型、外向型与内销型相互并存,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体现分工越来越细化,人才的层次越来越多样,高技能人才在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发展是解决这一同步的关键。劳动报酬增长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表现为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为“开放型经济”格局中重要一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学校、企业环境,离不开技能人才的自身努力。

面向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的是实践性、针对性、开放性,强调的是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近年来,尽管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实践中探索成长,但高技能人才面向社会、产业、行业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技能性人员就业后,缺乏良好的成才、成长、发展环境;在理念上,缺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在使用上,存在重从业轻再培养的现象,人才成长后劲乏力;在结果上,延缓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与质量,最终放慢了“开放型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现代化强国的进程。

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人才类型,它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工”,也不同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硕士生、本科生,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今天,高技能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易、就好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找人易,找人才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许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单是“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创新力和创造力;不仅给他们创业的平台,还需要给他们发展的新空间,以精神富有、文化富足助推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

(一)培养定位的开放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现阶段,“开放型经济”的创新性、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一线职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预示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顺应两个变化,一是产业界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的变化,二是个人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社会认知的开放性。谈发展不能只谈抓资金、抓项目,谈人才不能只谈引进。要充分认识到技能型群体的人员也是人才,抓本地人才培养也是抓转型的有效途径。抓岗位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实路径。

院校举办的开放性。多元化办学,开放性培养,找准突破口,提升影响力,以创新的思维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举办方向,找准学校在区域内的座标,不断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企业量才的开放性。真正把高技能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产业第一线中锻炼他们的技能及意志品格。创造良好的育才环境和成才氛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信心去接触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畅通成才渠道,用好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岗位成才、敬业成才,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培育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用他们之所长,补他们之不足,真正发挥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个人展才的开放性。现在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员绝大多数都是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不愿到艰苦的一线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造成个人愿望与社会期许的脱节,不能找准自我发展方向。由于职教学生自身不足——理论基础差,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最终找不到最后适合自身发挥才能的岗位,没有处理好“就业与择业、岗位与成才”的关系,从而丧失追求自身发展,追求成功的可能。关键之处,高技能型人员要求良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社会现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期许的同步发展。

(二)专业构建产业化

专业既是院校的生命力,也是服务产业的影响力。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很强,学校设置的专业就要考虑它的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需要,院校服务的最好行业是当地主导产业,它的最好途径是源自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对高职院校来说,社会期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人才,正因为有这些期望,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理应适应这种期望,更好更快地成为产业界的有用之才——有一定的人文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继续学习的能力。

专业是鱼,产业是水。基于专业与产业的“鱼水”关系,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专业建设要形成产业为基点、课程为核心、师资为关键、机制为保障的专业建设路径,实现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团队、基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新兴产业中培育新专业,主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以“企业化培养模式、社会化目标定位”为出发点,以“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重点专业建设引领专业群,实现专业建设内涵社会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设施现代化。

“双主体”是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作为育人共同主体共同承担对职业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重任,学院与省内知名企业签订产教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在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协商,企事业单位为学院师生提供实习训练场所并进行实习指导,学院则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单位顶岗学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训基地实习交替进行。[5]

“双主体”办学的出发点是实现校企互惠共赢。一个是源于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一个是现代财富理念和人才资源的现实需求,这正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基本结合点。多数高职院校对“双主体”办学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与当地有名企业共建教学实体——二级学院。在二级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在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科技服务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双方“共建组织机构、共建专业、共建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共建‘双主体’育人体系、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在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遵循“实质性、实效性、永续性”的指导思想,进行校企合作的深度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实质性是指校企联合办学主体在教学、管理、建设和发展的全面合作与休戚与共。为此,二级学院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和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院务委员会采用双主任制,分别由学院院长与企业董事长担任,委员会的成员分别由校企双方的中层干部或技术骨干组成,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了保障。

实效性是指校企联合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输送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开发应用等方面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定向教学、学生实训和社会实践方面,企业通过外聘专家或教授开展讲座,结合课程及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的实践教学,建立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绿色通道等举措,落实具体工作。

永续性是指校企联合办学双方的唯一性和建立长效合作体制和机制,校企双方避免简单“挂牌”或“冠名”等利益驱动的短期行为。编制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的学院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进行产学实体建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从优秀专业、师资、条件中入手,推进“双主体”办学,抓住专业之间的关联性,集聚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实现优势专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组建专业群,不失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新路子。

(三)教学内涵企业化

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们培养的重点。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教改的出发点,根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确定专业群布局,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确定教改内容。通过适应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技文双馨、敬业爱岗、创新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多数院校的教学课程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法则、行业标准、新技术操作规范、行业趋势的前沿信息等内容基本上没有进人教学,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强,影响了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方向,力求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动态的市场信息与适度调整的专业建设相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三是岗位业务要求与学生操作技能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发展力。

鉴于以上现状,教学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一主线四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模式。即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以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学习领域的开发强调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课程目标和评价的设计渗透职业资格标准,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融合;课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做融合;课程实施的教师团队要求专兼结合,重视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融合。

实施“全程企业实境教学”,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采取课程与生产项目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施工现场实现工作情境中的学习;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成果与校内教学信息平台联通,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实境对接。

完善丰富“训学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一体六化”专业教学体系,加固人才培养模式的根基。“一体”即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六化”即教学内容实用化、师资队伍“双师化”、教学方法项目化、实践基地生产化、基本操作规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1.教学内容实用化。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而操作手册、产品说明则直接采用企业的标准,实现主教材与辅教材共同开发配合应用,形成相对完整的工学结合的实用性高职课程教学体系。2.师资队伍“双师化”。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着力点,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以强化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以“校企合作工作平台”为依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3.教学方法项目化。根据教学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教学项目。打破传统的“讲授——验证”的传统教学法,提倡“训练——解惑”项目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训密切结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4.实践基地生产化。将实训项目完全按照生产车间的流程和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处于现代企业标准设置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循环渐进地渗透于各个环节。5.基本操作规范化。将操作规范编成顺口溜让学生熟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规范动作的演示及训练,使学生有针对性强化自己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加深对操作规范的认识。6.考核方式多样化。针对课程特点分别采用“实训作业式”,“实训笔试结合式”、“化整为零式”三种不同传统模式的考核方式,由笔试为主过渡到“笔试为辅、多式并用”。

跟踪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任务、生产过程为载体,立足“全程企业实境教学”,构建“训学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6]

(四)全面成长社会化

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称高端技能型人才[4]。这个群体要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所用,是个渐进成长的过程。

搭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互动平台。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的办学体制,为学校对接行业、企业搭建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配套经费。面向“开放型经济”、面向未来,实现社会、经济、人才的共荣共长,根据市场定专业,根据岗位练技能,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联合知名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开展校政、校企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共同提升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高技能人才除了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具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调研、创新、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把职业素养贯穿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实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充分激发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培养的积极性,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齐头并进,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让学生在职业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共建就业创业互动体系。将以往的就业指导延伸到职业发展指导上来,完善职业生涯课堂,注重“创业”教育,建立学生创业网络平台,优化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新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推进校企互动就业,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稳定率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2]韩提文,梁林,侯雅芝.基于团队胜任力的高职院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3]刘春香.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分析[J].人力资源,2009(11).

[4]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著

[5]杨守国.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摭论[J].职教论坛,2009(7).

[6] http://www.tzvtc.com(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网)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