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关于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在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代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特点及突出问题,分析了政治信仰状况与如何坚定三个自信的关系。提出了高职学院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与坚定三个自信的对策建议。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而“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调查”。“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①当代中国正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多层面、多方位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并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又产生了一些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和坚定三个自信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笔者对成都市及周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采取了问卷和座谈等方式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其中,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男性比例77%,女性比例23%。政治面貌:党员2%,团员81%,入党积极分子14%,群众占3%。调查对象中,学生干部占43%,独生子女占49%。生源地是城镇的占22%,农村的占78%。文科生占24%,理科生占76%。笔者认为,我们所调查的院校和学生具有广泛性和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基本真实地反映当代高职学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
本次调查的设计范围涉及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度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心度。问卷的答案,显示递进关系,以此来量化大学生们对政治信仰的程度,因此具有新颖性。
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从调查中发现,问卷涉及到了“您是否经常和同学讨论政治问题?”其中回答很少谈论的比例较大占41%,几乎不谈占到36%。问到“您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其中回答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总人数,占48%,不太喜欢的占44%。对政治参与的调查结果,笔者在座谈中了解,一些同学的解释是,“从小到大,我从来都没有参加过选举,没有体会过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有的同学解释到:“选举都流于形式,对被选举人不了解,只是在指定的名字上面划圈圈,选举没有意义”。由于身份和就业压力,高职大学生对专业课和实用技能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于政治参与根本不关心。
调查中,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取得的成就,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是好的方面。但是,一部分同学也对党中央领导和党员的一些现象存在着疑惑。当问及“您对目前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的看法时,选择充满信心的占16%,有信心的占24%,但选择信心不足的占到56%。当问及“总体而言,您身边的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的看法时,选择很好和比较好的总人数占39%,但是选择不太好的占到45%。当问及“您会加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情况,选择“肯定会,可以更好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占20%,选择“可能会,党员的发展机会多”占43%。以上的调查表明,一些高职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缺乏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疑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是党内个别不良现象让群众失望;比如腐败现象,比如有些领导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够,让人民感觉到,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不能体现公仆的形象和作用,因此让大学生对党员的形象产生了怀疑。二是某些大学生存在着入党动机功利化或跟风的问题。在座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认为毕业前入党,可以更好地获得工作机会,有些同学认为,入党是一种积极的象征,别人都争着入党,自己也应该入党。
3.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理论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有所了解,但不深入和全面。绝大多数同学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现在,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还是有其正确性和必然性。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如何”时,37%的同学选择有信心,47%的同学选择比较有信心。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等内容”时,45%的同学选择了“有所了解,但不全面”;问及“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吗?”,31%的同学回答“了解一些”,36%的同学选择“听说过,具体内容不怎么了解”。在针对这些问题,座谈中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来源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宣传。所以他们这些理论的了解程度不深,兴趣不大。
4.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前景总体看好,但对作用和实现表示迷茫
从调查中发现,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对共产主义发展前景总体看好。当问及“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如何”时,9%的同学选择非常有信心,32%的同学选择了有信心,4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有信心。但是问到“您是否觉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过时”,25%的同学选择了“没有过时,还有一点作用”,34%的同学选择了“可能没有过时,但实际意义很小”。这里我们发现了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存在着迷茫了。问及“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您的看法是”,17%的同学选择“一定会实现”,34%的同学选择“可能会实现”,30%的同学选择“不一定会实现”。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座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觉得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事情,离现在太远了,并且大家没有感受到共产主义的实际好处。有的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只是马克思这些革命导师们的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感到渺茫。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思想上也出现或者存在一种类似称为“亚信仰”的现象。亚信仰是思想上的一种临界点,过之则会由“疾”到“病”,成为一种假信仰、不信仰,最终导致信仰危机和信仰丧失。客观地讲,亚信仰也不是完全不信仰和没有信仰,它有一点信仰,但总是摇摆不定,显得不坚定。“亚信仰的出现,根本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缺乏自觉而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②因此对于高职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构,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和阐释了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并且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提出“三个自信”,这表明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更是凝聚人心、团结人民,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所表现出的一种非凡气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自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不断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三个自信”,才能在不断坚定自信的基础上,增强自觉,实现自强。
根据调查分析,现在高职学生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等都是在思政课堂中学到的,较少的同学会主动的关心政治理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贯彻执行《意见》精神,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从当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而“三个自信”就是党的十八大精神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把最新思想最新观点带进课堂。因此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内容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网络时代,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推进三个自信进头脑的工程。
增强道路自信,还要在高职学院加快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首先必须以真信、真懂、敢讲的态度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然后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优化信仰教育环境,不断缩短大学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做好自身学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理论自信提供科学系统的校园载体。
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来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到肯定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提供了保障。目前调查中出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质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疏离倾向;政治信仰的淡化,共产主义理想淡化;偏重实际技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减退等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潜在威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思想认同,在容纳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抵御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打牢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自身的发展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自身的成长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身的言行,科学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优秀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或行动准则角度去考察的,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宣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以哲学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党内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非完美设计,我国把发展中的成就制度化,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坚信尽管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我国的制度中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它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它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宝库。事实胜于雄辩,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20年来,中国创造了连续20年没有恶性通胀、GDP年均增幅10%左右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奇迹,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因此,有必要进行制度盘点和制度审视。要客观地分析清楚,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是制度本身不好,制度有缺陷,还是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制度的推行环境出现了问题,阻碍了制度正常运行,还是说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因此大学生们要从实践成果中获得制度自信,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卷.1991.110-111.
[2]徐文秀.谨防“亚信仰”. [J].求是. 2013,(7 ):5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