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2013-12-10 20:02:05   来源于: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东平郝以宏徐文李玲玲[1]

摘要: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 高职生 创新能力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鉴于以上认识,《规划纲要》把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主题定位于: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是关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历史赋予每一个高职院校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应用领域的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应用领域的竞争力。然而由于高职生自身的原因,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急功近利,目前高职生的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提高高职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前人创造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一个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何谓创新人才?国内外的理解虽然不一致,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创新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一般来说,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如果有了对辨证思维规律的领会进而去了解那些事实的辨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达到这种认识。”人们通过对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些获奖者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拥有科学和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先进的研究方法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之一。

2.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好奇心往往使人对未知世界发生极大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未知的动机,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所以好奇心、求知欲是人创新的动力。

3.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认为,创造性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满足,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

进步是在不断质疑中得来的,尊重权威不是迷信权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敢于挑战权威,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和理性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成果,善于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解决方法。

4.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感。创新的路上充满艰辛,只有勤奋执着的人才能收获创造成果。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他勤奋执着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感会促使人自觉地把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转化为自我成才的目标和行为,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从而克服创新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所以高职生在中学阶段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和重视,一次次的考试失利使他们的自信心倍受打击,学习兴趣也渐渐丧失,对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2.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到目前为至,我国中学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考试为中心,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灌输,片面追求对知识理解的高度统一,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填鸭式”教学。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很多院校是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来的,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重讲授和单向性的灌输,很难激发起本身就具有厌学倾向的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3.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急功近利。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生存竞争,高职院校尤其如此。近年来,高等职教育的地位虽有所提升,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三流学科,二流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争夺战十分激烈。由于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大效益,有利于学生就业,能迅速扩大学校知名度,因此格外受高职院校的重视,而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则重视不够,人文知识教育更是无暇顾及。高职生都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长期习惯于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进入高职院校后,大部分时间又用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摹练上,全部目标就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其结果是大部分高职生知识面狭窄、单一,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创新欲望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特定行业中的“匠人”、“机械人”。因此,加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思政课“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学者拜伦•马希尔斯和本杰明•考克斯就主张:“把主要运用于科学探究的活动引入到人文社会学科之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定向——假说——定义——引申——求证——概括’六个阶段来建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可能性

1.高职生的好奇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有利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和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有差距,但在人际交往、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上胜出,他们对课本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接受新事物。“探究式”教学方法恰好可以综合利用高职生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到由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主要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学生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形势与政策”主要涉及学生最感兴趣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探究式”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即从现实出发,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未来发展密切联系,与国内外时事密切联系,以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件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澄清认识、学习理论,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适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柳礼泉在其主编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一书中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4]因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1.创设探究环境,驱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教师以学生最关注的事件为出发点,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能诱导学生参与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高职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主动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已的个性和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2.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创新智力化能力,还有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激情是人格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得到锻炼的过程,也是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在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大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包括认识、情感、操作方面的直接经验,理性思维和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和兴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3.交流经验,分析整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个体的经验进行交流,使大学生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这种零散经验的规范化、内在经验的外显化以及个人经验的推广交流过程,需要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进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观看音像资料、演讲、辩论、模拟等教学手段,巧设问题,加强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中案例分析式教学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既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又适用于班级大多数同学。选择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当,适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讨论式教学中提交学生讨论的问题一般不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音像资料教学应在组织学生观看前先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观看后及时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把艺术作品具有的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与课本中的抽象理论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感,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运用演讲、辩论、模拟等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任务,指导学生精心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社会调查中。所谓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城镇、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的活动[5]

高职院校此类社会实践的优势在于学生实施社会调查的多样性选择,既可以象普通院校一样去农村、城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也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双基地”教学。所谓“双基地”,就是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院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共同完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社会调查开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讲授社会调查的方法、要领和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定调查提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展示调查成果。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时以三至五人为宜,每一组选出一人做组长,分工一定要明确,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开展调查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拍摄或记录下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展示成果。通过调查、质疑、探究、反思,让学生“以践所学”、“以知所用”,将课堂教学的灌输教育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结合,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际生活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清是非,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践行主流价值观,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素质正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质疑、批判精神,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锻炼自己特长的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本论文来源于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肖红梅,钟贞山.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3):18-20

[2]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教育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转此自刘丽波.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5

[3]范留军.探究式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大学学报,2004(3):164

[4]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徐文.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61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