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论坛,今天是:  
首页 论坛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书记视点 论坛资料 联系我们
论坛资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坛资料 >> 正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研究
2013-12-09 20:10:41   来源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研究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张双会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抽象化和系统化的理论面貌出现,才能摆脱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感性和经验认识,实现对价值认识的“彻底”和抓住其“根本”。面向学理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理论性和面向通俗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应用性是其理论建设的必然路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通俗化建设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1]先进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揭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为,都与人们自己所占有的理论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其“社会水泥”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理论化建设,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魅力、价值魅力和艺术魅力。理论建设要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学理化,目的是增强研究的理论性;二是面向通俗化,目的是增强研究的应用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得益彰、彼此呼应是理论建设必须关注的方面。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学理化建设和通俗化建设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关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理论化的话语来研究它、表述它。因此,学理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必然路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的动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的内在动因源于先进理论自身的属性和要求。大凡先进的理论,其本身就是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或对事物未来发展作出的科学预见,本身能够经得起也必须接受学理化的的推演与思辨,学理化是先进理论的重要体现。先进理论“道不远人”,是唤起民众、为民众谋取利益的理论,理论掌握群众是先进理论的优良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向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抓住事物的根本,揭示其蕴含真理),更重要在于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群众手中改造世界的武器,进而“改变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先进的价值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价值理论体系,理论掌握群众是其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学理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形成科学理论的必由路径。学理化建设在逻辑上有两个途径:一是归纳推理途径;二是演绎推理途径。归纳推理是指从具体到抽象的积累和总结过程,演绎推理刚好相反,从抽象到具体完成对事实、现象的预测。通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互动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以抽象、完备、科学的理论来掌握群众,成为群众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意味着用专业、科学、准确的学术语言和抽象、概括的表达方式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观点、逻辑和原理,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批判武器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的要求就是要增强理论体系自身的学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种属性上:一是科学性,二是继承性,三是超越性。所谓科学性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和论证等完备合理;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逻辑要求上看要体现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科学逻辑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增加学术体系的科学性,就要既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的人价值需求出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要立足于学理,从价值体系自身的概念、命题和原理的运演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要立足于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为借鉴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继承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意识形态继往传承的特性。因为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包括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既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系统的、不稳定的社会意识,常见的社会心理包括包括民族心理、时代心理、职业心理、阶级心理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2]意识形态不可能凭空而生,总是继承以往意识形态的逻辑体系和言说方式。当然,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批判的继承,是继承中的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性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所谓超越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超出、越过以往意识形态的特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抽象性、穿越过去与未来的跨越性和超越一定特定时空的恒常性。[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超越性要求我们反对教条主义,扩大研究视域,不仅从马列经典文本中汲取价值资源,而且从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和其他社会思潮甚至资本主义价值文明中寻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包容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置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去考量,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眼世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显示出强大的涵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学理化建设体现为理论的构成要素完备、理论的逻辑结构合理和理论的学理性特征明显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范畴、规则、观点、命题和原理等,其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范畴、命题和原理。恩格斯曾经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4]李长春也指出要“着力在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上下功夫,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理化建设表现为加强诸如价值与行为、主体与客体、承载与传导和内化与外化等基本范畴的研究,强化诸如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基础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例证命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建设,加强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和主客体互为一体化以及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原理的研究。通过以上范畴、命题和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形成了完备的要素构成体系。

理论的逻辑结构主要体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构成的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合理体现在理论体系概念全面、判断明确和推理科学三个方面。概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感性材料加以抽象的结果,意味着理论逻辑过程的开始。“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6]当诸如“社会主义”、“价值”、“价值体系”、“引领”、“融入”和“贯穿”等概念明确建立起来后,就为理论体系向高一级的逻辑形式——判断打下了基础。判断是人们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逻辑形式,是由概念组成的,判断通过概念对事物及其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判断构建起来,为理论体系向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推理打下了基础。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过渡到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揭示的是判断之间的必然联系。理论的推理形式主要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形式,通过这两种思维形式就能把理论对象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通过逻辑推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终极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和基础价值(观念)的层次递进关系,明晰其目的价值、手段价值和规范价值的性质规范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合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学理性特征明显表现为: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和深刻性;价值体系蕴含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学;价值体系自身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建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和关系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和价值的本来面目去说明和阐释,不能主观臆断和无根据的发挥。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深刻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示社会主义价值发展变化规律,实现理论彻底。价值体系蕴含的思维具有抽象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建的思维无论是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阶段,还是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都体现抽象思维的特征。价值体系蕴含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建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建思维的逻辑性主要体现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统一,思维的形式逻辑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构建思维撇开思维的内容,按照理论体系形式的结构把各种判断和推理给予排列,揭示的是理论体系形式上的联系。思维的辩证逻辑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构建思维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研究思维,揭示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价值体系自身体系的严密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部各个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在衔接、过度和转换时符合内在矛盾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规律。价值体系自身体系的系统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和理论思维都体现系统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范畴体系、观点体系和原理体系的统一体,体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形式上看是包括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在内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宏大理论体系;从理论内容上看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共同利益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浓缩和概括;从理论表述语言上看是以抽象、凝练、学术化的语言形式反映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理论应有的广度、深度和表述特色。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导人民群众改变、改造世界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全是理论逻辑的推演,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如列宁所言,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而应该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变成易懂的知识,做到既准确,又通俗。“我国社会主义者……应该更详细地探讨对俄国历史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而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给工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实践、来自于群众,必须回归实践、回到群众中去,被人民群众所感知、理解、接受、认同,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武器。“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通俗化的含义就是实现理论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为此要求理论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深奥回到通俗,实现理论向其主体要求的回归。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化建设是其理论建设应有路向。理论有自己的形式、内容和表述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建设的通俗化主要表现为理论形式简约化建设、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和理论表述语言生活化建设三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形式简约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形式简约化建设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形式中走出来,转向与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素养水平相适应的精简、平实的理论体系形式。因为理论从体系形式上可分为学理型的理论和实践型的理论,学理型的理论要求理论体系丰满,论证逻辑缜密,从概念、判断到推理到分析论证方法都有严密的逻辑性的体系。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大家和理论大家在表达其理论时采取学理型的论述形式,以鸿篇巨制的大部头和宏大的体系来表现其深精的思想。如马克思的光辉巨著《资本论》堪称学理型理论的典范,马克思曾表达过他的愿望,要把《资本论》写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实践型的理论不追求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关系,往往以谈话、对话、笔记、通信等形式表述相对独立的观点或主张,只有从整体上去考察其思想和观点,才能发现其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孔子生前“述而不作”,其弟子们用语录体的形式整理出来的《论语》照样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基础。老子《道德经》全文不过5 000言,却是道家理论之本。马克思的经典名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共11条,不过1200余字,却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9]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简单、明了的实践型理论符合其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期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形式简约化建设是其理论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形式简约化建设一方面表现为理论的体系形式简约化建设,另一方面表现为理论的逻辑形式简约化建设。理论的体系形式简约化建设是指理论的体系形式从严密性体系向跳跃性体系转化、由系统性向针对性转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形式从严密性体系向跳跃性体系转化要求理论体系建设不必苛求理论内部各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不必追求理论体系在衔接、过渡和转换时必须符合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规律,体系各构成部分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断裂和跳跃,从而简化理论体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在内的严密的理论体系,若进行一定的理论体系跳跃,着重强调主题、精髓和基础的体系构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在主题、精髓和基础之中,而不必为说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而刻意作为体系构成的部分(事实上严格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隐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后的指导思想)。如此精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主旨反而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形式从系统性体系向针对性体系转化要求理论体系建设不必为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而面面俱到,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建成一个范畴的体系、观点的体系和原理的体系,而是要面向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建设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如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必须有针对其特色的价值理论体系,革命军队的原则是听党指挥,宗旨是为人民无私奉献,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职责是爱岗敬业、不怕牺牲,精神是视军人荣誉重于生命,因此当代军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体系就要围绕“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体系的针对性。理论的逻辑形式简约化建设是指理论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简约化建设,如前文所言,构成理论体系的逻辑主要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逻辑形式,形式逻辑主要从形式结构上把判断和推理给予排列,不揭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辩证逻辑是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把握范畴和概念的展开和运演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式逻辑简约化建设就是主要抓住核心概念和范畴之间的推理和排列,而不必为次要概念和范畴着力过多而淡化主题。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式逻辑简约化建设就要紧紧围绕价值与行为、承载与传导和内化与外化等关键范畴进行逻辑推理,进而构建其形式逻辑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辩证逻辑简约化建设就是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主要把价值体系内容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形式中的内化与外化等重要范畴结合起来构建其辩证逻辑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意味着其理论内容不是零星的肤浅的经验总结,而是对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抽象概括。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主要是源于对理论体系所表达内容的感性认识,而理论体系内容感性认识之所以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理论体系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从理论的性质上看属于人文科学理论,人文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还反映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如果理论的内容不能很好的表达相对具体的利益,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就会大打折扣。又由于“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10]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理论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通俗化建设的又一表现是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所谓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利益诉求密切结合,使理论内容贴近实际、反映生活、走近群众。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精神指导下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其理论内容,保证理论内容为人民群众可感受、可知晓、可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具体化建设表现如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反映、选取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我们时常盲目追随理论和极端的理想,而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反省和吸收、指导和‘从生活中学’之间进行调整。”[11]二是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而不是从理论的逻辑出发来设计。生活逻辑“是隐藏在生活现象之中的内在规定性,是由某些生活要素构成的前后相继的因果链条,简而言之即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12]具有直接的感性和现实性。理论逻辑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活逻辑,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逻辑的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决定了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而不是从理论的逻辑来决定。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容就要以理解生活,体验生活为内容具体化的逻辑出发点,遵循“关注生活现实——思考生活问题——反映生活诉求——内化理论知识”的逻辑过程凸显生活逻辑。三是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整体布局,有针对性的选取、组织价值体系的局部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指导思想、追求主题、精神要求和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内容体系,体现了国家纲领体系应有的特点,但若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则显得体系内容整体有余而具体不足,因此需要突破价值体系原有内容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可以以国家整体布局层次的形式来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可分别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分层展开建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性和针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语言生活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创新理论,不仅要以理论的彻底性、系统性彰显自身的理论魅力,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为群众接受、运用。语言是理论的载体和表达工具,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的又一任务是把以专业化、学术化的语言体现的价值体系向日常化、口语化的生活语言转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化建设的又一次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语言生活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述语言体现生活语言特点;二是表述语言贴近生活用语习惯;三是表述语言使用生活话语。表述语言体现生活语言特点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语言从学术语言的严谨、规范为特质的风格中走出来,取而代之以相对随意、直白的生活语言。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13]作为学术语言其学术语言特点非常明显:词语对仗工整,含义对比鲜明,体现了学术语言的形式美、韵律美。但作为学术语言为表达特色的“八荣八耻”表现为八组对比方面,十六句话,共计112个字,确实除少数专家、学生能记准确外,广大群众是很难记全的。因此有必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语言体现生活语言特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表述语言贴近生活用语习惯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语言从学术语言的表述习惯中走出来,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用语习惯。群众的日常生活用语习惯常表现为删繁就简、化长为短、祛晦现明,呈现高度的简约性。如中国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规范,在群众生活话语习惯中被简化为“三纲五常”;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4]以群众生活话语习惯被简化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言简意赅,为群众所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语言体现生活用语习惯来实现理论的通俗化。表述语言使用生活话语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语言从学术语言的表述中走出来,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用语。群众日常生活用语的重要特点是形象、生动和直白。符合群众日常生活用语习惯特点的表述语言往往能够亲近群众,与群众需求产生共鸣。如邓小平同志表述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时其所用的语言风格就非常贴近群众的生活用语习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理论表述如“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符合群众通俗化的生活用语习惯,被人民群众铭记在心,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语言体现生活用语,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理,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代替晦涩的学术话语,把高深的学术理论用平实的生活话语“还原”到人民群众中去,“还原”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8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85.

[3]杨生平.理论创新应关注现实性与学理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5(27): 7.

[4]恩格斯.资本论(第1卷)英文版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4.

[5]李长春.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A].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888.

[6]毛泽东选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123.

[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84.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46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208—209.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35.

[11] [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212.

[12]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81.

[13]参见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72.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 , 10 (25 ): 1.

新闻动态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书记视点 更多>>

指导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全国高专高专党委书记论坛主任委员会
承办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2987083908 投稿邮箱:gzsjlt@163.com 技术支持:杨凌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