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 构建和谐互动校园文化模式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以来,内涵建设渐成主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胆创新,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在塑造高职院校文化品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工程的具体设想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构建由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组成的联谊圈,理论上使每个专业合作面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推进工学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已与省内外139个县(局)1132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82.7%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是学院为适应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校县、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学结合平台而提出的关联度较高且带有战略意义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推行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过程中,工学结合平台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含义,从最初的就业平台到教育平台,从简单的教学平台到复杂的办学平台,工学结合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开放平台,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此平台深刻的成长逻辑。在此平台上进行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对于传统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颠覆。在工学结合平台上实施文化建设战略,从根本上将改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只注重校园内部因素的现状,管理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都将有序地进入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互动模式是学院五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在这一模式中,包括政府、企业与学校三个主体因素,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政府与企业是重要的协助因素。和谐互动文化模式有效地解决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和谐互动文化模式在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校企(政)互动、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格局。
1.宏观层面。政府、企业与学校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学校积极而企业消极,政府热情而无能为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穿针引线的工作。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正是有效粘合三者关系的创新之举。五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深入一线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宏观层面改变了学校与政府及企业的单向关系,三者之间可以产生良性互动。
2.中观层面。教学队伍指学校的教学团队,管理队伍则包括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和谐互动文化模式的贯彻落实有效整合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院的发展统一于深层合作的文化观念之上。学院近年来先后派出27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聘请兼职教师261名、客座教授9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3.微观层面。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通过全面开展顶岗实习、全员参与学生管理、导师制等有效措施,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此外还不定期举办师生、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文艺活动,保证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氛围接受职业意识养成训练,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
1.校企合作。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不仅拓展了工学结合的外延,也深化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学校与企业(政府)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开展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出文化因素,还要突出职业特征。学院总结提炼的文化互动模式,正是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结合了农业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因而工学结合是最突出的特征。
3.创新、合作、共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职教育现有的办学规范,因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互动模式是创新思维的产物。这种文化建设模式强调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管理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职业特征,可以在更深层次上产生多重意义。因此,创新、合作、共赢是此模式的又一明显特征。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真正落实了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教育理念,做到了社会资源、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实现了多方共赢。
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完善学校激励机制,重新制定了新的津贴分配制度以及公开竞聘管理干部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社会各界的认可,使学院的职业化氛围更加浓厚。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校引入的各种社会资源不仅促进了学生就业,关键是他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培养了诚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以来,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在各个方面提高了学院的办学品格: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提升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强化了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院2007年、2008、2009年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96.9%、97.38%,连续六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4月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