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在64年办学历史进程中,学院由一个简陋、单一的专科学校发展为成为一所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在全国同类同层次院校中居于先进水平的农业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学院更是步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探索形成了农业、高职两大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为培养各类合格建设者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面对职教,文化建设有思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每个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具体、系统地构建辽农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确立了“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行为文化为牵动”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精神文化、数字化、生态型、园林式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文明高雅的行为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总目标。
二、立足行业,文化建设有体系
我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系统梳理,深刻思考,反复凝炼,形成了农业与高职特色鲜明的系列校园文化理念与精神风尚。
——农职教文化基调:“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刻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性,崇尚实践是检验真理、探求真理和学以致用的不二法门。它既抓住了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旨,更抓住了农业教育的矛盾特殊性,为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学农、爱农、务农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学院精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内涵、勇于争先”。农业环境恶劣,行业艰苦,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需要有不甘落后的精神;我院又地处乡镇,从事农业教育更需要苦练内功。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学院立足弱势行业、产业和艰苦行业而能特立独行、发展壮大、莘莘学子能够艰苦创业、逆境成才的总内因,也是未来开拓进取、走向辉煌的永恒支撑。
——办学理念:“开放求活力,实践出真知”。开放既包括思想、行为上的开放,又包括时间、空间上的开放。开放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更是学院通过对外思想、信息、资源等交流走出自我圈子、融入社会、保持活力的有效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因而实践便成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和手段。
——教改理念:“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走出”和“进入”是对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转变的总体要求,“干”和“练”是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指导,是对“做中学、做中教”的最好诠释。“跟着企业走”,才能把握产业发展前沿,了解企业需求变化,掌握职业能力的内涵。“随着季节转”是对农业职业教育实现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同步的基本要求,当然对季节性不强的专业教学可以随着生产环节、工作程序、工艺流程转,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
——育人理念:“优者成才、能者成功、人人成长”。让不同的人各得其所地发展,这既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境界追求,也是“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根本体现。
——校风:“开放、务实、勤勉、创新”。就是要坚持开放办学,务实做事,勤奋自勉,与时俱进。开放,开放是办学者的眼界与胸怀,开放才能融入社会,校企融合;务实,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风气,务实才能抓好内涵建设;勤勉,是做人做事的品格,勤勉才能精于业事,戒骄戒躁;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精神,是开放、务实与勤勉的必然结果,创新才能弊而新成和弘扬优势与特色。
——校训:“勤学、力行、谦和、奉献”。勤学,即勤奋学习,这是学生的本分,也是成才、成功的前提,勤学为本;力行,即施展所学,躬身于应用实践,这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也是是成才、成功途径,力行为荣;谦和,即谦逊、团结与合作,这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也是成才、成功的保障,谦和为美;奉献,即具有为社会、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成才、成功的内在支撑。勤学、力行、谦和、奉献体现了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精神,更代表着学院办学的主导价值取向。
——教风:“尚德、乐教”。尚德,是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取向,特别是应具有农业高职院校教师的高尚师德,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识传授过程更结合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乐教,是热爱农业高职教育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学风:“笃行、好学”。笃行,是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思想,能吃苦,爱劳动,踏实朴素。好学,就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敢于思索和创新,并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此外,我们还创作了具有农业与高职特色的校歌,通过合唱比赛,通过广泛使用校徽等方式传达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崇尚人本,文化建设有和谐
和谐与幸福是学校文化建设当中的应有之义,也是一所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着重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按照以人为本、幸福校园、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包括德育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体现校园文化精神个性、松弛有度的人性化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二是营造出公平的、执行力强的制度文化环境,通过加强监控力度,按章办事,一视同仁,形成人人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制度文化;三是通过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端正教师队伍的师德行为,树立管理队伍的敬业精神,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等,形成高尚、优雅和文明的行为文化;四是建立遍布省内外的学院校友会,以校庆、招生、就业、创业、校企合作等为纽带,形成质朴厚重、源远流长、人气旺盛的情感文化。
四、融合形神,文化建设有载体
学院十分注重环境、设施建设的人文意蕴,以环境与设施建设为载体,传导其文化诱导力。通过撰写与印发校史、建立校史展室、国家示范院建设成果展示等方式,生动形象反映办学历程,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在这方古朴而充满生机的校园里,新建建筑与旧有建筑协调统一。投资千万元的学院图书馆,厚重博大,犹如一本立面展开的书,让人感受知识的浩瀚与力量;“启迪”、“奔牛”等显要处的雕塑、碑刻以及遍布教学区域的励学励志名言警句,使师生无不受到为学、为人、为事的良好熏陶;设施先进的实验楼、生产基地、实训基地、塑胶操场、篮球场错落有致,让师生领略到科学的美感、求真的精神、拼搏的价值;千兆以太校园网上的丰富的网络课程、师生交流平台以及传达各种重要信息的阅报栏、宣传橱窗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先进文化。特别是学院拥有的百年以上历史的茂密林地,多达一百六十种的苍郁植被,与环绕学院的各种园林景观一起彰显着农业院校的特有风韵,学生们在此休憩、健身、学习,一边体味着大自然的滋润,一边身体力行诠释着“笃行、好学”的四字学风。
学院还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家来校作报告或走出去参观创业基地、科技扶贫园区、支农服务等方式,激发立志创业、成人成才追求;珍惜、利用每一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发放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机会,鞭策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无处不在的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开发潜能、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学院拥有各类社团组织五十多个,会员接近六千人。每到课余时间,各种比赛、表演、展览、活动丰富多彩,接连不断。更有众多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学生们用创业激情和辛勤劳动,诠释着“教育改变命运,就业成就未来”的创业就业工作理念。走出校园,社区服务与孤寡老人救助、行业企业实习实训等广阔的社会舞台,培育着莘莘学子的爱心、责任心和职业精神。
五、秉承历史,文化建设有积淀
建院至今,不仅凝成了“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内涵、勇于争先”的学院精神,还积淀了优良的办学风尚。一是注重实践教学,无论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生产队实践、70年代的实践课改革,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做中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特色衣钵相传;二是注重应用技术研究,无论是当年熊杂高粱品种的选育,还是今天内保温温室的推广,上百项应用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使产学研结合传统一脉相承;注重社会服务,无论是90年代的科教兴市计划,还是2001年以来实施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四大工程”和“一个计划”,服务“三农”做法一以贯之。目前,学院已建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个、教育扶贫点2个,协议对口服务农事企业多个。学院已为省内外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万余人次,成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六、开放办学,文化建设有活力
校本文化、企业文化、域外先进职教文化的融合是农业与高职特色文化形成的根本途径,而开放办学无疑是文化融合的关键。学院先后与上百个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共商办学大计;引进了不同行业、企业专家、能手任客座教授;成立了“大北农班”、“禾丰班”等十多种冠名班;聘请著名企业家来校主持“企业家讲坛”;引入了台湾兰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轮派教师去企业锻练和赴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以及台湾地区考察学习;与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办学合作。“走出去”和“请进来”,不仅使学院走出了办学的象牙之塔,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办学格局,更推动了先进职教理念、优秀企业精神与传统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七、科技研发,文化建设有示范
学院注重科技文化的培育及其引导作用,在“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的理念指导下,自主研发、创建了一批诸如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能和风能应用模式、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的生态循环模式等具有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的生产、生活基地,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广泛地对区域“三农”事业的发展产生着典型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追求,实现了使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八、统领发展,文化建设有成果
文化建设给学院发展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多次在我院联合召开全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推介辽农文化建设的经验。2008年,学院又应邀在“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暨2008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学院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卫视等媒体数十次作专题报道。
学院先后承担并完成了省级以上文化专项研究2项,完成德育和人文社科类教育研究十余项,取得省级以上优秀研究成果多项,公开出版文化建设专著1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文化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改革发展,学院连续三届获得3个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7部、国家级主编教材11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180部;推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骨干12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0%以上,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已经成为辽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不忘本来,融合外来,着眼将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不断弘扬已有的学校文化建设优势与特色,引导、推动和实现农业教育百年老校、高职教育百强名校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