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从9日下午到10日上午,两个半天,一次大会、两次分组讨论、一次总结会,紧凑而充实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们体会到什么叫避虚就实、真抓实干。会上,“教育民生”、“教育公平”是与会代表最常提及的字眼;会下,如何促进均衡发展,如何给予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成为代表议论最多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便是“突出民生导向,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新年伊始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在促进教育公平,体现民生关注上,显示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教育民生,正成为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去年陕西省在让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仅生源地贷款贴息,省财政便拿出1个多亿。陕西已基本解决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的问题,非常了不起!”会议间隙,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感慨万千。
说起2012年陕西省的教育惠民政策,杨希文如数家珍:省级财政拿出105亿元,化解2010年以前产生的高校债务的91.4%;从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学年400元的标准,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高职和本科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7年的0元和3672元提升到9000元和12000元……
“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这句话映射到教育领域,便显现出教育惠民政策鲜明的民生基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2012年的教育民生温暖而亮丽。
启动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99个县,惠及3000多万学生。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62.3%,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幼儿园的机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惠民举措。当年10月份,中央财政又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博士生一年3万元、硕士生一年2万元的标准,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
这背后是国家对教育民生的高度关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更多学生,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向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倾斜,让特定地区的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定群体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一年的教育政策体现出显著的公平导向。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学生高考入学质量,2012年,国家首次实施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当年共破格录取1.2万名本科生,使这些地区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提高10%左右。当年5月23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套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计划实施地区的学生们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卫生。8月30日,教育部等4个部门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出台,各地纷纷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四川教育应该说是全国教育的缩影,既有比较现代化的都市教育形态,也有丘陵、民族地区较落后的教育形态,我们主要通过政策倾向促进教育公平。”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眼中,四川的教育发展路径十分清晰:面对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0%、面积却占到总面积五分之三的民族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行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教育政策;面对四川积极发展工业的战略需求,在国家将中职免学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的基础上,将这一免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学生,实现中职全免费。
教育倾斜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
上海市努力改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这类学校的教师培训、办学结对和绩效评估,同时积极满足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需求。湖北省实施特殊政策,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全省省级示范高中在原有招生数量、格局的基础上,每校每学年另专门招收50名农村学生,政府补助学费和生活费,首批完成招生3167人,并将省属高校自主招生增量部分全部面向农村学生。
“在人民的期盼中分析教育,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袁贵仁在会议报告中的一段话,引发与会代表一致共鸣。
如何加强薄弱环节,着力缩小教育差距?针对报告中对新一年工作提出的“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加强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任务要求,与会代表认为,这些目标立足于教育公平,是对民众教育需求的积极呼应。
“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择校问题、收费问题,都是老百姓关心得比较多的。”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坦言,“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天然差距,但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人为地制造这种差距,而要通过资源配置缩小这种差距。”
梳理各地2013年的工作安排,“抓民生”、“全力实施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等词句高频次出现。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在2013年的工作安排中列入“探索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制度、运行机制”。其中,大连市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将回收、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性补贴。
“今年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民生,把教育扶贫和教育富民作为根本任务,重点解决好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的问题。”杨希文信心满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会议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即强化师德建设、实施好重大项目、多渠道补充教师、加快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创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回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去年的工作,国家以推行教育公平为重点,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口径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背景下,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
建设教育现代化,需要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教师。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建立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大力推进“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省财政安排700万元,设立140个特聘岗位。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专任教师按班师比1∶1.5—1∶2比例核定;探索建立按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进行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定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定期注册制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等。
此外,各地在国家培训计划的示范引领下,纷纷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比如,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山西、重庆、海南、河南等地建立中央、地方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教育部的工作规划,各地将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农村师资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1442万名各级各类教师中,农村教师有910万名。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国家确立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准入严格、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造就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如何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所在。面对这些问题,各地做出了很多探索——
湖北探索建立了农村教师队伍补充、培训、交流、保障和评价新机制。从2012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招教师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省里设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项编制;录用教师的工资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山西2012年公开招聘特岗教师2200名,全部安排到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以“国培计划”为示范引领,对2万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新理念和新技能培训。2012年,吉林首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特岗教师,有2715人留在当地任教,留任率达96.9%。吉林还启动年度教师“国培计划”,46510人次农村教师参加培训。
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出台政策,针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提出相应对策措施。湖北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选派800多名青年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建立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设立了“起步计划”,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
在职业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超过26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广西、湖南、浙江、重庆、河南等地在教职工编制、教师职务(职称)、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学前教育方面,福建通过招录、转岗、支教等方式新补充幼教师资2500余名,基本满足幼教师资需求;针对幼儿教师人数不足,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江苏省实施幼儿师范男生免费培养计划,要求达到“使全省每一所幼儿园至少拥有一名以上男教师”的目标。
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强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出“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荐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加快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及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有效解决贵州教育落后现状的重要途径。”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贵州已初步建成教育业务专网,并完成乡镇以上中小学互联网接入4316所。对一直被大山深沟所困的山区教师来说,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不再遥不可及。
云南着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云南在1582所学校建设完成1.27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对3.7万名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设27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全省已有2000多家教育单位开通并接入省教育厅公文交换平台、有5400所学校接入了专网。宁夏已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全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灵活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以及宁夏教育信息服务云平台,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受益。
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树立并落实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到教师身上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工作报告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改革。他说,当前教育发展最大的红利是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要靠改革!代表们会上会下热议的话题也是改革。
然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深化改革,用全局的观念,系统、整体、协调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八大刚刚闭幕,教育部党组立即召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从六个方面深入推进。
2010年10月,425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这些项目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十大领域。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有些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步入“深水区”的综合改革,更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形成合力,更需要一路“绿灯”。
从现实来看,有三种不合时宜的心态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守株待兔”的心态,即一味等着上面出政策、下文件,等着别人出成果、拿经验,就是不愿意主动探索,积极行动。事实上,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与条件不尽相同,不可能照搬一种模式,需要各地各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各级各类教育的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思路和办法。
二是“只动别人奶酪”的心态,即一旦改革触及到本部门或本系统利益,就偃旗息鼓,顾左右而言他。某省教育厅厅长说,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挑战,背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既得利益的掣肘。如何突破教育体制机制的束缚,这是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是“遇到钉子绕着走”的心态,即只在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大谈改革,遇到难拔的钉子、难啃的骨头就绕道而行。然而,真正的改革就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找路走,而清除障碍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只有达成广泛而深刻的共识,教育改革才能成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戮力共为的事业。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其实就是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创新过程。从本质上说,改革是一项协同创新的事业。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大局,站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去思考、决策、让利、放权。
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上”,同时还来自于“下”。有了自上而下的主导力,及各个层面的主动探索,教育发展才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一年来,教育综合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37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注册入学”试点,6所省属本科院校在省内进行了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首次开展农业技术人才、小学全科教师定向招生培养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统筹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主要包括高职和中职、中职和高中、高中和初中、小学与学前教育、不同类型本科高校之间以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上海市重点加强民办教育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民办高校实现跨校统一身份认证。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优惠政策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外对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云南省颁布实施《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安排20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5500万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有效地改善了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和条件。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广东省完善教育强镇、强县、强市和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先进市验收指标体系,2012年新增教育强县11个,教育强镇162个,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个,教育综合实力有新提升。安徽省级政府强化教育统筹能力,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在102个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试点。云南省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江西省通过教育园区建设,化解城镇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书难问题。河北在全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路径。
——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方面,山东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组建职业教育集团32个。天津市推进6项国家级、112项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海河教育园区实现了学校之间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青岛市开展中高职专业联盟建设,在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六方面加强衔接和沟通,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山东省把实施素质教育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政府、学校、教师等三个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形成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长效机制。浙江省指导高中学校加快选修课程建设,多途径建成113门选修课网络课程。
——在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江苏、辽宁等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按章程规范办学。
教育在每个历史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从问题出发,并以此为重点和方向。
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要求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特别要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监督和评价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取得突破,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尊重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就会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部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文件。袁贵仁部长在会上说,今后几年,教育部的一号文件都将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文件。
改革是上上下下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还需要制度保障。成熟的制度和机制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更能够固化改革成果。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能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育改革能否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今年的年度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指导协调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宣传机制、试点动态调整机制和试点转示范机制,完善决策咨询机制,求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这些机制的建立,将使“深水区”的改革行进得更加稳当。
就改革的方向而言,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应对诸多问题和困难中,尤其要把握改革的方向,始终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发展出题目,以改革做文章,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增活力,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目的,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大胆探索,务求实效。
放眼当今世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推进教育改革。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教育正面临一场激烈的全球竞争,未来中国能否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充分的实力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刚走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